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小 说 >> 内容

凉水崖

作者:思源 录入:思源 来源:原创  时间:2017-11-20 11:31:33 点击:

 


凉水崖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

在空旷的峡谷中,在宽广平坦的黄河岸边的水面上,漂浮着几只灰白色的木船和羊皮筏子,木船船身布满了补丁,斑斑驳驳的;羊皮筏被吹起的羊皮已经磨得油光油光,但依然鼓着肚子飘飘荡荡的。靠近黄河西岸码头的木船上有头上裹着白羊肚子手巾,光着身子,黄河水一般皮肤的一老一少。老人王德顺坐在船沿边,身子弯成了一张弓,额头上的皱纹就像船身上的裂纹一样,一道一道的;深邃的眼睛在强烈的日光的照射下,紧凑成了一条缝。他端起孙子刚刚从村子脚下的崖底接来的一罐子水,扬起头,张开干裂的嘴唇,“咕嘟,咕嘟”喝了起来。从嘴角旁溢出来的水,顺着山羊胡须滴进了船舱。

接水的崖叫“凉水崖”。水从石缝流出来,滴滴嗒嗒汇聚在村民修建起水池里。从水池里溢出的水,沿着崖体向下流去汇入黄河。那泉水甘甜清冽,滋养了这里的世代村民,故而村名为“凉水崖”。

孙子水生,面容俊美,身体强壮,常年跟随爷爷摆渡,练就了一身水里来浪里去的水性。在水生还是孩童时,驻扎在对岸的黄皮兵过河抢粮时,因父亲王力仁拒力反抗,被黄皮兵用枪托打死;母亲因悲伤过度,每天以泪洗面,被舅舅拉着驴接走,说是去暂住几天,宽宽心,再送回来。可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以后,可怜的水生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在爷爷溺爱下长大,性格变得强悍、放荡不羁,有了一些被老百姓称为六月的萝卜没入窖——疏于管教“二流子”习气。

二流子,无论走路吃饭穿衣,不注意细节习性,怎么看都难入人的眼。类似“黑皮”,但又不完全符合。黑皮,常耍流氓习气,常借东西不还,蛮横不讲道理,笨狗扎个狼狗势,粗狗扎个细狗势,人人看见眼黑,又害怕沾染。二流子虽有很多恶习,也强悍,扮演的是可恨又让人心疼的角色。就拿水生来说,在他还小的时候,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村里发生了一件很是奇怪的事情。就在村人们准备休息的时候,很多家户找不见了尿壶、尿盆,年龄大的还会相互查问,年轻的小媳妇不敢声张,悄悄另找了个替代品。第二天,全村炸开了锅,大家议论纷纷,相互猜忌,无不称奇。恰此,有一村人路过德顺老汉家门前的硷畔,发现硷畔上的柴垛下放着很多尿盆,马上告诉大家。于是,大家立刻将怀疑对象集中在了水生身上,并找德顺老汉理论。原来水生发现每天早上屋里的地上总是湿漉漉一片,拿起一照,尿壶底烂了个洞,于是就趁大家出门劳动的时候,偷偷地挨着家户的硷畔一个个偷了回来。水生的行为让大家哭笑不得,德顺老汉为此狠狠教训了孙子一顿。

刚才在凉水崖接水时,水生趴在池子边敞开肚皮暴饮了一气。甘甜的泉水滋润了他干涩的喉咙,于是站在船中,举起双臂,放开嗓子吼了起来,刚才那首船夫曲就是他所唱。这首歌曲,他自小就会唱,就在这峡谷中,河道中,木船中,不知唱了多少遍,但他百唱不厌,因为在所有的曲子当中,只有这首更能使他愉悦张狂。那豪迈粗犷的曲调在峡谷中顺流飘去,在四面“崖娃娃”的回声中,变成了二重唱。德顺老汉经不住孙子的感染,放下水罐,也“哟~~ ~~~哟哟哟~~~~~~~地配合起来。老艄公一声吼,船儿荡悠悠。声音虽然沙哑低沉,但穿透力和感染力也不亚于孙子,对岸几个山西艄公也跟着吼了起来,一场秦晋两岸互动演唱会就这样上演了。

那歌声也感染了正站在硷畔上大槐树底下,一边向远处瞭望,一边纳着鞋垫的山杏,从小就喜欢唱歌的她心中就像脚下缓缓流淌的黄河水一样荡漾起来:

堑滩滩上 站着个你

一对对毛眼眼瞅着谁

哥树林里心 发虚

就怕毛眼眼看 不起

你这 眼眼 是勾 命鬼

想的 哥哥儿难 入睡

你咋长的 么美

你把哥哥的心 敲碎

你把哥哥的心 敲碎

毛眼眼亲 毛眼眼美

毛眼眼是哥哥的心锤锤

毛眼眼亲 毛眼眼美

毛眼眼是哥哥的四 妹妹

……

山杏所站地方是欣赏这一河谷景色的最佳地方,也是村里的婆姨聚集东山糜子西山的谷聊天、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地方。常有很多过往客商,背着褡裢,手打凉棚,左右眺望,久久不愿离去。

站在这里,平坦的河滩地、滔滔不绝银光闪闪的黄河水、古渡口、延河汇入黄河的情形,一切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其它不说且先说延河。“延河”从靖边县东南天赐湾乡周山发源,一路浩浩荡荡,奋勇向前,流经280多公里,在凉水崖像阔别很久的游子一样柔情地投进了黄河母亲的怀抱。别看这延河流经不长,但它的声名绝不亚于长江、黄河。话说有一位梳着大背头,下巴有颗黑痣,操着湖南口音的大个子——毛泽东,领着有三万多穿着破烂疲惫不堪的红军来到肤施,在肤施一住十三年。曾经无数次跨过延河,登过宝塔山,上过杨家岭,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过,在灰暗的窑洞里煤油灯下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巨著,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宝塔山、杨家岭、窑洞,因而闻名全国,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延河就更不用说了。当然以上所说,对于文中的故事发展来说,是后来的事情,但距此也不远了。

因为常年雨水的冲涮,因为这里地势的平缓,有大量的泥沙随着延河水、黄河水流下来,在村子的脚下沉淀,形成了上千亩的河滩地。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就有了距故事之后的“陕北开荒,河南遭殃”、“植树造林,还秀美山川”之说。

那黄河,一路以它不可阻挡的魅力,创造了不少的奇迹。在凉水崖上游100里之地就那么地深情一拐,便画出了一个大大的弯来,于是传说中的伏羲便在那里创造出“乾坤八卦图”,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在凉水崖下游不远之地,是传说中大禹凿深渠、劈孟门、斩蛟龙的地方,那混浊的浩浩荡荡的黄河水纵身一跃,便被一壶收了,不再四处奔流,留下了千古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为当地人们创造了不少财富。为此,就有不少人常常感叹,黄河为什么不在这里也创造一点奇迹呢?哪怕胡球拧拧身子也行。其实没有必要那样感叹,因为老天爷在关闭一扇门之后,一定开启了一扇窗。那古渡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古渡口,由来已久,明洪武年间在吉州(凉水崖对岸)设晋平关,清道光十年凉水崖渡口创修碑,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爱国实业家孙惠国将石油钻井设备运至渡口,再从这里运往曾打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高奴县,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力量打出了石油,打破了美帝等国认为中国贫油的谬论,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石油人才,使高奴成为“中国石油之母”。在孙惠国运钻井设备之后有毛泽东致电阎锡山要求武不过河文通商、八路军警备团二营阻击日军、光华商店设立、萧军丁玲作家从这里到延安、王震将军迎接中外记者团、抗战胜利后村民躲避抵抗匪乱、激情高昂的红卫兵过河到北京见毛主席、1977年延河发大水将大量物资推到凉水崖等历史故事在这里发生,以及后来凉水崖才子王志才曾一笔写成了“肤施人民祝愿北京申奥成功”、“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出,成为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在这所有的故事当中,除了解放后的,剩余的都曾被水生和山杏听闻经历过,也造就了他们传奇而又感天动地的一生。

山杏,这个名字来的很随意。山杏出生那天,她大一看不是“带把的”,很生气地把门“咣当”一甩,扛着镢头到地里去了。山杏满月那天,山杏妈对正在窗外劈柴的山杏大央求说:“她大,你看过路搭船的有没有文化人,给孩子起个名字。”

“女娃要啥名字呢?到时嫁出去,还不得随男人姓。”山杏大在说这话时,忽然抬头看见漫山遍野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的杏花开了,灵感顿时来了,对着屋里喊道:“娃她妈,就叫山杏吧!”从此,山杏的名字就这么叫了出来。

山杏歌中的“毛眼眼”,在陕北歌词中指的是女子白皙的脸蛋,长长的睫毛,闪闪动人的眸子,花容月貌的形象。作为陕北人,作为执笔者,我毫不夸张地说:在陕北,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相对于平原上的人来说,是豪放的,是俊美的,漂亮的。

在古代,陕北曾是西夏王国的辖区,历代汉王朝的边塞的要地,常年发生战争,百姓常常要忍受奴役、掠夺。在你来我往的战争、交流当中,使这里的人们就有了汉、匈的双重基因和血脉,也造就了英雄豪杰辈出,男似吕布、女似貂禅的陕北人。故就有了享誉天下的“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在著名作家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书中曾这样写道:大部分陕北男人们长着颀长高大的身材,长条脸,白净面皮,宽阔前额,浓重的眉毛下一双深邃的眼睛,高高的鼻梁,长长的腮帮在年轻时光滑而俊美,而在长出络腮胡子以后,又显得威仪而高傲。对于女人,是这样描写的:她们有着乌黑的长发,雪白的面孔,鲜红的嘴唇,修长的身材,像一朵朵野花一样零散地开放在陕北的沟沟岔岔。

要说这山杏可是远近闻名的“人梢子”,只见她甩着长长的麻花辫,身穿刚从山西货郎那里扯来的布做的红衫子,往硷畔上一站,惹得村里小伙子和来来往往的客商眼睛都直了,脖子都仰酸了还舍不得回头。

“多美的山丹丹啊!”水生望着这样感叹。

对面面(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勾命的(那)二妹妹

对畔畔(那个)圪梁梁上站是一个谁

那就是我那勾命的(那)二妹妹

……

水生的歌声,让山杏满脸通红又羞又恼。刚喊出“你这个二流子实在是缺教养,咋不叫那黄河水淹你没人影”,就听见母亲在身后的斥责声:“死女子,你骚情什么咧?看你大回来不把你腿打折,赶快回去!”山杏知道她大的厉害,别说站在硷畔上唱歌了,平时连大门都轻易不让她出。山杏赶紧握着鞋垫爬上坡,跑了回去,偶尔还会恋恋不舍地回头望望。

  

    当新一轮太阳悬在峡谷之巅,两岸灰暗的山脊被沐浴得金光闪亮的时候,峡谷中的雾气顿时消失殆尽,变得豁然开朗。一支长长的帆船队伍像一队排成一字形的大雁,缓缓向下驶来。帆船队伍越来越近——一艘大铁船领着十几只大木船。铁船船身凹凸不平,半个身子沉没在水中;木船船舷上湿漉漉一片,扳船艄公个个大汗淋淋,气喘吁吁。铁船船尾的甲板上和木船的船舱里都有一块绿色的帆布覆盖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将帆布绑得严严实实。铁船船头站着一位身穿灰色中山装,发丝被峡谷的风吹得凌乱的中年汉子,仰着头,神情坚定地望着前方。

在这河道中,除了摆渡的船只、羊皮筏,在夏秋涨水时期,从上游下来的船只也不在少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贩卖粮食的,有拉运瓷器的,有收购羊皮、药材的,也有从上游下来在每个渡口销售日常用品的。但像今天这样神秘的,这样庞大行船队伍确是少有。

船在凉水崖渡口停了下来。就在“中山装”走下船,站在码头平台上的时候,一位穿着长衫,笑起来满脸褶皱,身后跟着几名背着长枪黄皮兵的中年人,躬着腰,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中山装的手热情地说:“孙处长一路辛苦,在下已恭候多时。”

这位被尊称为处长不是别人,就是爱国实业家孙惠国。早在一年前,他就来过陕北,曾多次不辞艰辛,行程800多公里,对陕北地质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发现了不少油苗。回去后,立即向南京政府汇报陕北石油的考察情况。听说陕北县县有石油,南京政府立即下定决心就在陕北开采石油。今年开春,孙惠国被任命为陕北石油勘探处处长,负责钻探陕北石油。之前美日在高奴留下的钻井设备,由于年深日久,缺乏保养,大多无法使用,因此便有了今日运送设备这一幕。回想这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艰难运输历程,孙惠国感慨万千,但不管怎么样,终于离目的地不远了。

前来帮助接运的是高奴县的张县长,孙惠国在高奴考察时二人就认识了,他也是按照上峰的命令来的。对于这些经常欺上瞒下、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孙惠国很是不满和轻视,但为了顺利地将设备运到高奴,只好说:“张县长公务繁忙,能亲自前来,实在是劳烦了。”

“孙处长客气了,为了能在高奴打出石油,为了党国的宏图大业也是鄙人理所应当,也是职责所在。”听着张县长的腔调,孙惠国浑身的不舒服,用陕北话来说“格痒”的不行。于是就没再接话,指着身后的人问道:“就你身后这些人吗?”

“不瞒孙处长,刚才我等在这些村子里挨家挨户倒是游说了一番,哪知这些刁民嘴上答应的好,可到现在连一个人影都没来,就连刚才那些船夫都借故溜走了。”张县长摊开双手,表现出一副很是无奈的样子说道。孙惠国左右环顾,只见偌大的河滩里,除了一些七零八落的石头和一些歪歪斜斜的树木,果真连一个人影都见不到。抬头仰望,家家户户院门紧闭,只闻鸡鸣狗吠声。

“这里是丹州县管辖之地,我等是隔县办公事,实在有些不便。之前因为走得仓促,没有向丹州打招呼,要不然就不会有现在的状况了。”在说这话时,张县长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孙惠国接着说道:“要不这样,孙处长在这里等候,我亲自带人去抓一些人来?丹州方面我随后再作解释。”就在孙惠国还没有考虑好这样做合适不合适,沉思的时候,张县长已经带上人爬上了河滩地,向村中奔去。要在平时,作威作福惯了的张县长怎么肯亲自带人去呢?但孙惠国是从南京来的,他得好好表现。就在张县长进入村中抓人的时候,孙惠国已经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既不伤民,又能调动这些老百姓的积极性。

这张县长果然是个厉害角色,不一会功夫,就押着二十多名民夫走在下山的小路上,德顺老汉也在其中。这一切,藏在河滩里大石头后的水生看得清清楚楚。自他大被打死那天,他就对这些黄皮兵产生了厌恶、憎恨之情。现在爷爷被抓,他更是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更没想到的是,他在大石头旁的一举一动,被站在高处的张县长一眼看见。狡猾的张县长没出声,等人群刚走到河滩地,就让黄皮兵带着枪把水生等艄公揪了出来。

人是抓来不少,可就这些人根本不够啊,孙惠国这样想。可尽管这样,他还是立即让船夫解开帆布上的绳索,掀起帆布,站在岸边一块大石头上,指着船上的设备,向大家说明了本次搬运的目的,并让随从拿出钱和告示,每人发了两个银元,一张告示。要求大家先回去在附近各个村子里张贴告示,动员更多的人前来帮助搬运。告示是张县长抓人时,孙惠国就在岸边写好的,本来是准备自己带上人去张贴的,突然想到让这些民夫担当宣传工作岂不更好。告示说明高奴县石油处要运输大批器材,需民夫、牲畜若干,前来应雇,先领取工钱,后干活。

这样一来,大家原先惊恐、愤怒的心情顷刻之间平淡了许多。过去拉官差根本不付钱,这次是先拿钱再干活,这样的好事实在少有,马上吵吵嚷嚷地拿着告示回去游说张贴去了。

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那告示一贴,加上那些已经领到钱的民夫口头相传,消息不胫而走,不到中午时刻,立即从各处大约有上百人涌来,其中还有很多人拉着牲畜和架子车的。大家动手把这些庞大的机器拆成零件,编上号,并分了类,有人背的,有人抬的,牲畜驮的。就这样,浩浩荡荡的运输大军启程了。

德顺老汉因为年龄大没有被雇,水生和刘家村的刘三,一前一后,抬起一块无法再拆解的铁疙瘩向山坡走去。在村子的平地处,二人将铁疙瘩放下歇息。刘三大口地喘着气,水生只是微微出了些汗。

就在水生带着爷爷送来的干粮,准备再次起身时,突然有人在身后轻轻戳了他一下。水生刚一转身,一个红色的身影把一个包裹快速戳到他怀中,转身跑远了。对于这个身影,水生太熟悉了。他正疑惑不解的时候,只听刘三嬉笑道:“哈,怂娃走桃花运了。”

水生小心翼翼地,一层一层打开包裹,一双漂亮的鞋垫展现在眼前。鞋垫上,一对鸳鸯正在戏水。听着刘三的嬉笑声,看着漂亮的鞋垫,水生的心里甜蜜起来。想起几天前,对山杏无礼挑逗,水生又很是内疚。

原来山杏一直在这路旁的墙角等待水生出现,她敢出来送鞋垫给水生,原因是她大前几天就搭船到山西看亲戚去了,没赶上挣今天的搬运费,趁她妈不注意她偷偷地拿着鞋垫跑出来的。

山杏跑到村中大槐树下,恋恋不舍的望着水生和刘三远去的身影,那美妙的歌声又情不自禁地唱了出来:

一绣一只船 船上撑着帆

里面的意思 郎你要自己猜

二绣鸳鸯鸟 栖息在河边

你依依我靠靠

永远不分开

……

    这浩浩荡荡的搬运队伍,在孙惠国的带领下,在张县长那几只枪的押送下,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每日行程不到十公里。一日中午,众人在一个名叫“神疙瘩”山丘上停下歇息。只见这里松树成林,郁郁葱葱。阵阵山风掀起层层波浪,涛声似乎自天而来,飞鸟在树丛间来回跳跃,叽叽喳喳,十分热闹。就在大家被神疙瘩壮观的景色所吸引的时候,只听有人说:“要说这神疙瘩还有一个传说。”

说这话的正是刘三。且说这刘三也算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少时读过一些书,年轻时逛了不少地方,经了不少事,如今号称“百事通”,平时喜欢和人抬杠,尤其喜欢喧谎。有一年麦收的时候,有不少村民在场里打麦子,刘三拉着驴路过。村民起哄道:“刘三,给大家喧一个谎吧。”刘三一本正经地说:“还顾上跟你们喧谎,听说黄河里发了大水,推下来很多东西,我还要捞去。”说着拉着驴急急忙忙地走了。大家一听没顾上多想,放下手里的活计,吆喝着拿着捞具结伴奔向黄河边。那想到黄河边一看,河水平静如常,没有一点发大水迹象。这时大家才回过神来叹息说:“又被这家伙哄了,真是防不胜防啊!”这一路有他,大家自然不会少了乐趣。

“什么传说?”众人被刘三这么一说,似乎立刻减轻了劳累,就有不少人好奇地问。刘三不紧不慢地讲道:据说神疙瘩原建有寺庙,庙宇高大,香火旺盛。明清时期,有一皇帝喜欢四处云游。有一天从此路过,被寺院方丈当作盗贼抓了起来,绑在庙钟旁的石柱上。深夜有一小和尚做了一梦,梦见庙钟的绳锁突然坠落,将一条龙扣在了底下。小和尚被梦惊醒,很是惊奇,起来到挂庙钟的地方一看,发现庙钟旁的柱子上绑着一个人。此人面目和善,气宇轩昴。小和尚想这绝非一般人,就立即为他解开绳子,打开庙院后门放了。第二天,方丈发现人跑了,经过再三盘问调查,查出是小和尚所为,就将小和尚责打了一顿,关押了起来。不久之后,皇帝派人救出了小和尚,放火烧了寺院。

刘三的讲述,让大家不由地向四处看了看,除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找不到任何庙宇遗址的痕迹。“刘三你是不是又在随便编了个故事哄大家高兴呢?”水生调侃地问。

“碎娃知道什么,你看对面那座大山。”众人顺着刘三手指的方向,向远望去。只见那座大山立于群山之间,重峦叠嶂,孤峰突起。仅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往山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顶还有一些高高低低的建筑,看上去已经破败。

“那山名叫“后九天”,山上建有九天玄庙,和这里的庙宇遥相呼应,连成一片,属于一个庙系。后被土匪黑大头占领,在山上修筑了山寨,就成为现在的样子。”按照刘三的说法,众人才明白,原这一带是建有庙宇,可惜看不到了。

刘三说着拿起水壶喝了口水接着说起:这黑大头虽是土匪,但也是侠匪,常劫富济贫,算是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可有一样,嗜赌。人常说,人的一辈子一旦迷恋上一件事,便往往会栽在这件事上。黑大头就是因为这,在丹州县被抓住,葬送了年轻的生命。后来听说后九天被共产党游击队所占领,活动在周围。

其实在这么多人当中,岂能有人不知黑大头的故事,就连水生在摆渡的船上也常能听到这个故事。那张县长又岂能不知,他马上督促众人赶快起身。

众人继续顶着烈日,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程,到达了一个叫“烟雾沟”的地方。就在这沟底的溪流岸边,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架子吸引了大家好奇的目光。“这是一口油井,叫烟雾沟井”。说这话的是孙惠国。这一路,大家充分体会到了孙惠国与张县长等类人的不同。他知识渊博,善解人意,体恤民夫,要不是他说不定在这群民夫当中有人会被黄皮兵打死。

生活在山野的这些乡村百姓,绕着铁架子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明白,只见一根黑乎乎的管子插进地里,露出半截来。“难道这井眼就管口这么大?”有人发问了。

“对,就这么大,油就是从这管子里抽出来的。”孙惠国耐心地解释道。他接着说:日本技师在高奴县打出第一口油井之后,就在当地官吏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打井,这口井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些日本人来中国挣了很多钱,在这里打井时,经常欺负百姓。每逢下雪的时候,他们就将麻钱、铜元抓着一把一把地撒在雪地里逗老百姓玩。老百姓争着抢着在地上捡,看着老百姓的狼狈样,日本人站在高高的土堆上大声地讥笑。那时村里的牛很便宜,一个银元就可以买一头牛,有些百姓不愿意卖,日本人就派当地官吏带人强行买了回来,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油打出后,日本技师在官吏带领下又转往其它地方去了,但这里百姓耕地就成了问题。这些都是我去年在这里考察时,从老百姓口中得知的。”听了孙惠国的讲述,大家义愤填膺,疲劳的身躯突然之间就充满了力量,继续沿着延河畔,踏上了搬运的征途。

终于,这一天傍晚时分,众人才将钻井设备运到了高奴县城门外。大家抬头看见两个醒目遒劲大字——高奴,镌刻在城门上方。环顾四周,县城处于延河两岸高山夹沟当中,延河的北岸。北山山顶上的城墙高高耸立,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南山形似卧牛,青绿叠翠,如一道绿色屏风。“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人群中有人禁不住地赞叹。

“这高奴县可是有来头的!”此时刘三说话了。接着他不等大家不等大家发问,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相传这高奴县城原是准备建在吴尔堡平青铺盘龙山。一天傍晚,一只野狐将建城木牌衔到现在县城城址。第二天人们寻牌于此,只见延水环绕,北有寨山,南有翠屏,东有辛家酒泉,西有油井波涵,中有千亩土地可供修建。高部山似一弯新月,围城抵水,挡住北风侵袭;翠屏山如一头卧牛,临水南峙,遥相对应。朝阳水面浮油,西可流水浇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遂迁址建城于此。

等刘三讲完后,大家一鼓作气将设备运进县城西门外一处宽敞的院子里。只见院子到处都有油渍,同样有一座高高的铁架子竖立在院子中央,也是锈迹斑斑;一些黑乎乎的钢管、工具和油桶,横七竖八地躺在架子旁边、院子角落;一排整齐的窑洞排列在院子上边,门窗已经破烂不堪,糊窗纸随风飞舞。一副黑漆漆的大门歪歪斜斜,漫不经心地守卫着这里的一切。

“这里就是高奴第一口油井所在地。”孙惠国在大家歇息当中又讲述起来:“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第一口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台湾苗栗县,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曾经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我看大家一路劳顿,改日有时间再讲,就歇息吧。”众人的确劳累,当晚就近在一些人家当中歇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和孙惠国匆匆告别,在城里转了转,买了一些干粮,纷纷走上了回家的路。至于能不能打出石油,没有人会关心。只是后来听说,油确实是打出来了,孙惠国因打油有功离开了高奴。不久之后,高奴县被一名叫刘志丹的人占领了,张县长跑到榆林,找井越秀去了。(文有修改待续)

作者:思源 录入:思源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