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白鹿塬上觅忠魂 —怀念陈忠实

作者:王德荣 录入:王德荣 来源:原创  时间:2017-9-19 10:35:50 点击:

白鹿塬上觅忠魂 —怀念陈忠实

 

记得2016年4月29日早晨9时许,我向往常一样打开电脑开始工作,突然间弹出一条新闻:“著名作家陈忠实今晨因病离世”。我心里不由咯噔一下:闪过一个念头,陈忠实老师怎么会去世呢,从来没有听说他得什么病,况且他在我的心里永远是年轻的,是不会老的。一个好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反而又想,这肯定是一条假新闻,肯定是有人在捣鬼或搞恶作剧,想博取人们的眼球在推销产品广告。因为现在歌星、明星等一类名人不是车祸就是自杀等去世的假消息在网络媒体上不时出现。我潜意识中多么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该有多好啊!可是,假的成不了真,真的也成不假。没过几分钟,微信朋友圈里不时转发这一悲痛的消息。而后,我浏览官方正式网站,确证了这一消息是真实的。此时,我大脑一片空白,呆若木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生命怎么是如此的脆弱啊?一个为世人制造出如此巨大精神食粮满脸沧桑的瘦弱老头,一个在中国文学领域撑的起半壁江山的著名作家,怎么突然间就消失了呢?正如作家高建群说的那样:“物伤其内,不胜悲泣,中国文学的太空塌了一个角”。

记得是1992年,我从技校毕业后,急忙找不到工作,说实话,又不愿呆在家里吃闲饭或让父母及世人看见自己窝囊,情绪异常苦闷,打点行囊被迫在社会上东游西奔开始了短暂流浪,精神非常空虚。在流浪中我逐渐喜欢上了文字,不时涂涂画画,释放苦闷,聊以慰藉。也就是在1994年,当我第一次在县城一个不大的书屋中瞅见足有砖头厚的《白鹿原》这本书时,当时的定价是13.95元,让人爱不释手。我在书屋徘徊周旋几天后,最后终于鼓起勇气用自己打工挣得钱“奢侈”地买下了这本书,而且贪婪般的一口气阅读完。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陕西有个作家叫陈忠实,其它具体情况一概不知。从此,我与与文字结下缘。回望过去,文学虽然给自己物质生活没有带来多少实惠,但在精神领域不免为单薄的自己撑起了星空,从此,生命不再孤单,旅途不再寂寞。

忠实老师在世时,我只知道他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也是长篇小说《白鹿原》的作者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真正对他有所了解的还是他去世后,通过阅读陕西文艺评论家邢小利所著的《陈忠实传》,及忠实所著的散文集《原下的日子》,《白鹿原》的写作自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等大量的回忆悼念文章后,我才对忠实老师有所了解,也由表及里揣摸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忍受的困惑与付出的艰辛。也许只有把文学当作神圣的事业并作为毕生追求的作家才能真正懂得“文学”二字的含义。真正的文学也许就是强人吃的一碗饭。

陈忠实1942年8月3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因为家境贫寒,被迫休学一年。他从小就立下壮志,对他父亲说:“你让我挖一辈子土粪,只求一碗饱饭吃,我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这不是我活着的意义”。我们由此看出,忠实老师对活着的意义领悟的是如此的深刻。平庸的活着不是他的生命意义,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人不一定要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要让自己崇高。忠实老师不愿把鲜活的生命,随着时光的流逝,变为生理意义上的一种僵死躯壳。既然活着就要对生命负责,对生活追求,对社会有创造。生命就如同滚滚乌云中稍纵即逝的闪电一样,既然是无法永恒,但也要把光芒留给大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但也是心安理得的。

从上初中开始,忠实老师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赵树理使他钟爱上了文学,也可以说赵树理是陈忠实的第一个老师。《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也是他最早接触的小说,从此,也奠定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他高考失利后,不愿在土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后当了民校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搞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感觉只有文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文学才能让自己活的踏实自在。 散文《夜过流沙沟》,1965年3月8日,在《西安晚报》发表,忠实认为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一篇处女作。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才华,1973年被任命为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终于由11年的民校教师转为了国家正式干部。在40岁之前,忠实老师可以说断断续续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在全国能叫响及在读者中能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依然不多,可以说还是一个业余作者。1973年《陕西文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反响较强。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不负众望,1982年11月,陈忠实调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从此,真正开启了文学写作的历史长河。

柳青很长时间是他创作学习的榜样,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老师。忠实老师一直在乡村生活长大,对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有着独特深厚的情感,所以他把自己创作的源泉就扎根在了曾哺育自己成长的这块沃土上。他曾说“我相信我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和储存的故事,起码不差柳青多少,我认为致命的差别就是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开掘的深度上,还有艺术表达的能力上无法与柳青在同一层面上”。所以他对柳青非常崇拜与敬重。其次,他也非常看好路遥,特别是1982年5月,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第3期发表后,对他触动很大,启示了他对文学深层次的全面思考。当年路遥33岁,比陈忠实小七岁,陈忠实清醒地感觉到他和路遥在创作上的距离,他曾说,读完《人生》,他坐在椅子上有一种瘫软的感觉。不是因为《人生》的主人公命运让他感到惋惜或悲哀。而是对路遥堪称完美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至于有人问他:“这么多年来,你怎么就弄不出来个《人生》?”这种问话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但也是一种极大的鞭策与激励。他也曾毫不避讳坦诚的说:“通过阅读《人生》,使我对文学有了更加重新深刻的认识。尤其在艺术的张力和生活的容量上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与反省。”足见路遥的《人生》给忠实老师在思想带来的醒悟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

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对路遥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可以说对陈忠实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忠实老师也曾坦诚的说,他不太喜欢中国的古典小说,特别那些枪杀格斗,虚无渺茫、古怪离奇的小说更不喜欢看。甚至说《红楼梦》,他没有看完过,他觉得那种贵族式的生活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可以看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意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可见拿不出诚意,融入不了生活,没有牛马般的劳作,包装再华丽的作品,终究逃不过读者的眼睛,只能是温室中的盆景罢了。

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一直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甚至说,没有一定的把握从不敢涉足或越雷池半步。他曾说:“长篇小说对我从心里上来说,一直不敢轻易妄动的创作,任何艺术都是以个性化存在的”。

1985年11月,对于忠实老师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他完成了8万字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创作。不是说《蓝袍先生》小说本身有多重要。而是《蓝袍先生》犹如一根导火线在灵感上引爆了他创作宏大巨著《白鹿原》的那根敏感神经,对此忠实老师在自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有详尽的描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蓝袍先生》成就了《白鹿原》,功不可没。机遇与挑战有时往往就是这样不谋而合,同时也是对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经过长期的煎熬与精心的准备,1988年,他着手开始创作《白鹿原》。1992年1月29日,终于在老家蒋村完成了他视为垫棺作枕的巨著《白鹿原》。1993年4月,他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6月,《白鹿原》单行本也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荣获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他终于化蛹为蝶,在心里上找到并实现了精神上的“剥离”,终于在文学的海洋里,搏风击浪,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句子。著名评论家李星对《白鹿原》的评价是“咋叫你把事弄成了”。在知天命之年时,忠实老师终于可以仰天长叹,如同久旱的庄稼,迎来了甘霖。

《白鹿原》的巨大成功也无疑是忠实老师思想与情感蜕变的一次绝美升华,在对生活认知的感度上也无疑是一次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的一次脱胎换骨。他曾回顾,1982—1992年,这是他写作生涯中最好的十年。他在50岁以后反而钟爱上了散文,他曾说:“人到了50岁以后,才能涌破一层纸”。我想,这其中的哲理与含义值得人们不断的去思索。2001—2002年,他又回到了老家蒋村住了2年,又零零星星写了一些短篇小说与散文,后来他把这些散文集结在一起,取书名为《原下的日子》,其中散文《三九的雨》、《晶莹的泪珠》等名篇在他的心路历程中都是刻骨铭心的。

晚年的他,对中国的文学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有着深思的担忧。他曾直言不讳的指出:“当今的中国文学最缺乏的就是思想的力量,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矛盾都已经展示的非常清楚,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些问题,如果作家的思想不能超越普通读者,具有穿透生活和历史的力量,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很难震撼读者,接近读者。这种思想力量的形成,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的层面”。我想,这些肺腑之言,不是危言耸听居高临下,而恰恰是给中国文学现状敲响的一次警钟!

 

                                                      写于2017年9月17日

作者:王德荣 录入:王德荣 来源:原创
  • 上一篇:不堪回首的记忆
  • 下一篇:回 家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