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城西行三十里有一村,名瓦村,隋时称肖斗村。延河穿村而过,分为东西两大块;河西古时有车马官道,道路南北走向从村中穿行,直通最北边延河最浅处,过河上中村接着走阳川官道向西北而去;
肖斗村村南原有岳王庙,面南背北。合作化初期为农业社的铁匠部占用,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前这里经常是村集体召开大小会议的场所。庙宇正北面五十步有戏楼一座。顺官道再往北一百八十步,路中央有一高丈二,圆八尺的石门洞,路人南北通行其内。此石门洞把村北面去世埋葬故人的地方与村民居住区以及岳王庙分隔开来。以石门洞为界,一南一北,界限分明;路边这个石门洞也是平时路人作为雨天避雨、酷暑歇脚的好去处。就像城郭的城门,除具有关闭开合、迎送防御的功能外还具有表示城内城外的分界。城门是一座城池所有价值的最直接体现。这个石门洞也可以体现古肖斗村在历史上的举足轻重;过了路旁这座石门洞再往北去数百步就是隋朝鹰扬郎将郝伏愿将军墓。墓北有望庄台、公主坟、陵山洼等,现在这片遗迹上建有延长县大棚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地上所有古迹尽数被时光打扫得干干净净;
现在村里的老年人,提起望庄台都知道先辈流传下这么一句话:“望庄台,望庄台,今日死、明日埋,从此留在望庄台”。由此推断,望庄台就是一块净土吉地,是古人百年之后安葬之所。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铲除迷信封建思想时把公主坟处一块高七尺有余、厚一尺的蛟龙碑打成方块做了水渠石料,也有许多石碑、石柱,被当年村集体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现在进村里去寻,也可以在那个年代修建的窑洞、围墙等墙体上看见刻有或篆或楷碑文的石碑残体;
八九十年代平整望庄台土地时,村名无意发现了雨后塌陷的将军墓。墓内见完整单人遗骸一具,身高一米八三的村民李某拿将军小腿骨与自己相比,竟然高出十余公分。将军头盖骨上有一凹陷,周边有明显的放射状裂隙,触摸上去感觉头盖骨伤处是光滑的,这说明头骨凹陷并不是因墓内棺椁塌陷造成。这很有可能就是这位将军死亡的原因。同时在将军墓内发现了高低约七八寸大小不等彩色武士俑十余件,当时村民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好奇地把陶俑彩绘用小刀挂掉,想看看彩绘下是不是金子;墓内同时也发现了面对面对扣的墓志两方,一方阴刻篆书铭文作底,一方阳刻“欧楷”铭文为盖。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记得铭文提到:“君讳冝字伏愿望出西衢国人”“愿至开皇元年刺史裴陵授愿为州主簿”“至开皇元年七月尚书省司△授弥难将军当年五月授延安郡河清府大督、大业元年二月授朝请大夫、大业五年正月十八日授定城府鹰扬郎将”。根据铭文所记大概得知该墓郝伏愿将军是“大业七年从驾征,隋八年“廻”至涿州郡界时“毙”,后“还达于家馆,九年三月五日在延安郡东百里住在去斤川肖斗村北一里道”。郝伏愿相关文物残件在发现墓葬当年被县文化馆收缴,具体文物去向和研究成果不明(也有村名说以上文物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望庄台绝对是一块极好的风水宝地。不然怎么会有将军、公主的陵寝被选择到了那里;郝伏殿将军墓往南百步过石门洞就原来是古代村民生活居住的肖斗村旧址,后来的现代人选择了更为平坦而离望庄台更远一点的石门洞至岳王庙之间的地方居住了。这也符合人们祈求岳王庇佑远离望庄台的阴森凄凉的美好愿望。直到近几年人们盖房开挖地基时,在地下数米不等的地层经常能挖到古人用过的瓦片、瓷器碎片、灶台等遗迹;现在的村庄去往糜草洼方向处有一大坝,大坝靠南山梁原来叫皇陵湾,村里老人都知道过去那地方有大量石板、瓦片、墓碑的残角等。老年人都说老辈人传说那个地方也埋着一位皇帝,我实地考察过好几次未找到相关佐证,所以真伪不便做出判别。
瓦村过延河向东有一圆形高台,县志中谓之鸡台晓月,是延长古八景之一,又名斗鸡台。距黑家堡镇政府东十余里,现残存20余米高的圆形土质平台,占地约40亩。乾隆《延长县志》载:“为唐公子分封游宴之所,常有仙客名士望族族人斗鸡于此”。也有记载见,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时,宋王拨款45万两雪花银用于建设延长县内几大寺院,其中就有广严寺。也有村名说,在原来遗留的残碑上看见过广延寺,三教堂等字样。在《佛教导航》网站内有关于广严寺更详尽的一段文章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十五日立石碑记载重修事宜。后殿15间、正殿24间、观音罗汉殿6间,五尊千手眼佛殿、佳盟殿2间,获法殿2间,地藏十五殿10间,文殊院殿6间,马神殿6间,祖师殿4间,僧房20间,寺院占地面积4440平方米,殿宇110间。寺内有石狮子2对,大的高1.5米,小的高0.7米。“文化大革命”中,除正殿、诵经室和门蹲外其余全毁”。
古时斗鸡台东、西有石崖绝壁相守,形成天然屏障左右围护,建国后新政府为了延长石油事业的发展,从石壁悬崖中开凿出一条大道,后经数次修整改道,现为205省道从斗鸡台前通过。
斗鸡台西临延河。延河水就像张开双臂拥抱似的围绕高台向东而去,经延长、张家滩、老虎沟,在南河沟镇凉水岸(天尽头)风景区入黄河;高台与延河河岸之间地势平整而宽广,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人工整理出来的平川地。站河边仰望高台,似拔地而起而呈很规则的圆柱体高高耸立于此。村里人都知道此处最早时叫斗鸡台。传说中的斗鸡台是自己从土里长起来的,遇大月长一丈,遇小月长八尺。有言道:“站在斗鸡台,看到延长西门寨”。由此可见当年斗鸡台的高度;
斗鸡台这座会长的神山后被玉皇大帝知道,担心会把天捅破,就派仙人下凡在台上修建了一座寺院,用于镇压此座神山,并取名广严寺(也有一说叫广延寺)。寺内曾高僧云集,名僧辈出。广严寺原存碑文曾记载数次地震和历史上灭僧灭佛运动对寺院的毁坏、重建。寺院在漫长的时代变革中就像野火烧不尽的劲草,一场春雨又会郁郁葱葱,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寺院内还由释广文、释广龙二位高僧主持事务,并为村里读书人亲自传授经文、教授书法,并用“欧体”正楷抄写经文及楹联赠送村中知书达理之人。瓦村爱好书法的冯文华老人手中曾珍藏过一本《广文记》,就是高僧广文的亲笔,后传给爱好书法的大孙子冯许友。可惜我再次找许友想研究此书时,许友说找不到此藏书了,要是真的丢失了,也着实叫人唏嘘惋惜。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除“四旧”,破除迷信。最后从寺院走出去还俗的两位河南籍僧人,老段和老张。老张还俗后居住在寺台对面一孔破窑洞内,给瓦村村集体种西瓜多年后不知去向。老段还俗后去彭家圪台招了寡妇,身后未留下亲生骨肉。今年三月我在瓦村再次走访时老时听老年人说,当年毛泽东进驻延安时开庆祝大会,段曾为戏台用当年广文、广龙俩师傅留的沉香古墨写过斗方楷书对联,其字形如磐石,其墨飘香持久,曾名噪一时。
不走进肖斗村不知道被现代村庄掩盖下古村落历史的厚重。不走进斗鸡台,就不知道寺台的神秘。村中很多老人说,听家中老人讲过,寺台原来不叫寺台,当年有位皇姑随皇帝出游,路过肖斗村,看见河对面祥云缭绕在一座高台之上,高台高耸威仪,她就想上去看看,结果上了台就不愿意离去,一月不到,真身在台上羽化成仙驾祥云升天,皇帝命人择吉日吉地造塚掩埋皇姑生前遗物,历时百日方才大典圆满。并改原来的寺院为寺台,做为政教合一的官方寺院,寺院留守文武官员,一来料理地方事务,二来守护皇姑陵寝;因为寺院都是正北正南方位开高亭大门,风水硬,信佛的人都不敢胡乱拆除或者霸占,这也是很多寺院能历经各个朝代而保留的比别的文物古迹要完整的原因之一。所以寺台在合作化开始一直到农业社时期只作为集体用房和小学校。在这所小学上过学的学生都记得八十年代一次连阴雨,学校院子水与孩子们膝盖一样高了,突然院子内积水全部流进一个裂开的地洞,大雨下了四五天,水就往洞里流了四五天。只见进去的水,没见流出去水,谁也不知道水流到哪了。
现在的斗鸡台,也就是广严寺,因村民在台中腰开建房屋圈舍,除寺院最高处的平台还算完整,别的全部就像河西的望庄台所有古迹一样,要么毁形、要么灭迹。五十年代“大跃进”后期又在台上修建了一排窑洞作学校、后又建了拖拉机站,近几年又添建了一排平房,现在居住高台上的人只喜欢称之为寺台。
斗鸡台也罢,广严寺也罢,都不再被人关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话题。可惜呀!为远古的肖斗村可惜。可惜呀!可惜!也为望庄台那些将军以及他们所承载着的历史可惜。也为现代人诸多无知可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