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好吃不过饺子

作者:白李东 录入:白李东 来源:原创  时间:2015-12-23 9:40:14 点击:

好吃不过饺子


  

冬至要吃饺子,这在以前我是没在意过的,现在随大流,也吃。

饺子,大概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吃食了。喜庆团圆的饭桌上离不开饺子,这个口福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概莫能外。

东汉末年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这天正好赶上冬至日,当时伤寒流行,好多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冻烂。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百姓。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纷纷效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从此冬至吃饺子的“规程”就立起来了。“医圣”歪打正着,替天行道的同时顺便为中华饮食史锦上添花地贡献了一道美食。

在我家乡,老百姓把饺子更为形象地称为“扁食”,本来是取其“新月弯弯”的扁平形状顺口一叫,却又因为谐音“变”,由此衍生出了生日当天吃“扁食”的讲究,自然是期望“变化”,期望福降,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处可以寄托。

记忆中,在西式的生日蛋糕大行其道之前,家人和亲友逢生日,都是在热气腾腾的饺子盘边伴着亲人们的殷切祝福与希冀度过的。“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河水涨三回,一古嘟儿赶上坡......”这是童年的某次生日之际,母亲考我的谜语,已经记不起是哪年的事了,可是母亲在氤氲白气的笼罩中,一边下饺子一边教诲儿子的细枝末节翻越了岁月的篱墙,依然清晰可见,历久弥新。

年三十的晚上,母亲最操心的是她的饺子,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晚会,吃年夜晚,她却不是守着面盆观察包饺子的面团醒发的程度,就是忐忑着往早已备好的饺子馅里再剁两根葱,再添一点盐,干了几十年的“顺手活”却突然在过年的时候让母亲失了往日的自信。

大年初一的开门饺子,其制作成败、可口与否对于母亲来说具有宗教般的虔诚,开年的第一顿饭哦,寄予了母亲太多的期望。

惯常的做法是大萝卜使“擦子”擦成柳叶般的样子,在开水里焯过,捞出晾凉后捏团,再与剁好的肉馅混合拌好,期间加入自己加工的花椒面、盐、红葱沫(拒绝“十三香”之类的佐料),再热一勺小磨芝麻油浇进去----如此一来馅便不会太柴。关于饺子的做法,各家都有各家独有的路数,相信每位母亲所烹制的家常的味道都是萦绕在儿女们舌尖上挥之不去的温馨的,顽固的记忆。

初一的饺子里会包裹几枚硬币,在母亲的逻辑中,谁幸运地咬出钱来,谁就会一年和顺,于是就希望儿子吃到,希望女儿吃到,希望孙子也吃到……家人舞着筷子“挑三拣四”,母亲不动筷子,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操心着谁先会有好运气。

“妈,你也吃么”。

 “我着急什么,又不是没有了”

楼下的步行街开了家饺子馆,店名取“妈妈手饺子”做了招牌,先不管这饺子的味道怎么样,单就这招牌来说就抓住了人心,博得了食客的心理认同,生意自然红火。这个老板是有水平的。

家乡人吃饺子喜欢蘸蒜泥,还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说法-----性子强硬的人所捣制的蒜泥味道更为辛辣到位。我的外公脾气不好,性子刚烈,记忆中年节的当儿,外婆颠着三寸金莲,忙活着瓦瓮中舀面,瓷盆里调馅,外公则端坐炕头,一脸威严,手抓着石杵在石钵钵中咚、咚、咚地捣蒜。我幼年曾留心观察,看不出来他老人家使了什么诀窍,但家里人都说蘸着外公捣制的蒜泥吃饺子味道就是好。大舅更是怀旧,说自从外公过世后饺子就再也吃不出香了,原因是蒜泥的味道不够。

我有个嫂子,人高马大的,什么营生都干的粗糙。她包的那饺子,个顶个的赛“牛脑”一般大,整个一副“不过日子”的架势,偏又好客热情,你只要进了她门,她还就爱张罗着留你吃饭,赤脚大片的溜下炕,要和面给你包饺子。我吃过她包的南瓜馅饺子,饺子边沿没捏实,一揭锅,融馕馕一锅“汤饺”,喝一碗-----味道奇特,她看我不太买账,呵呵一笑:“好吃不过饺子,好心要算嫂子,嫂子不管手艺歪好,也算把你这小叔子招待了。”她婆婆在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撂一句:“纯粹是精尻子撵狼哩----胆大不识羞么。”

本地有借迎娶新媳妇的机会“整治”新女婿的风俗,一盘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摆在面前,小姨子躲一边掩嘴偷笑,这饺子里暗藏玄机---鱼目混珠地潜伏着几个包裹了辣椒或是芥末的“道具”。性急的或是憨厚些的主,囫囵吞枣的大口下去就出了洋相,自己茶壶煮饺子----有口没法说,害的新娘子也坏了心情,觉得自个将要托付终生的这个家伙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啊。

不知道有人调查过没有?现如今陪婆婆一起包饺子的媳妇大概没有陪丈母娘一起包饺子的女婿多,如果,这献了殷勤的小女婿再能陪老丈人就着出锅的热饺子喝两盅,那这个女婿没得说----肯定会博得媳妇全家的欢心。

 

作者:白李东 录入:白李东 来源:原创
  • 上一篇:暖窑
  • 下一篇:想起老妈妈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