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自网络)
时间走过了几十年,回故乡的理由往往只是扫墓,但每次回去,最愿意看的却是三孔土坯窑的老宅。每每面对老宅,我的心就难以平静。老宅曾经的整洁,曾经的热闹,曾经的悲欢离合,曾经的寂寞和无奈等等一系列曾经的故事,便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往往是人离开故乡很久了,意识还在故乡的陈年旧事中翻腾。真是思绪绕梁,三月不绝啊!
老宅是祖辈留下的,三孔土坯窑,曾经是我的乐园。虽是土坯窑,但在辛勤的奶奶操劳下,土窑的窗纸总是白生生的。窑墙上的年画,一年到头都是鲜亮鲜亮的,并且每年一换,常年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窑里家什不多,柜子上永远是一尘不染,坛坛罐罐总是油光发亮,被褥叠得整整齐齐,一家人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特别是奶奶自己纺织的土布,那个匀称,精细呦,常能引来众多邻里乡亲的羡慕和称赞。在外劳累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走进我这个院子啊,那个温馨,那个清爽,那个安逸,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种舒适幸福的感觉。
老宅曾经是兴旺热闹的。爷爷奶奶在这里养育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十口之家,八个孩子在院里活蹦乱跳,进进出出,那是一个多么兴旺的景象啊。可惜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不断,爷爷奶奶的五个儿子在几年之中上战场为国捐躯了两个,病故一个,天折一个。转眼之间,爷爷奶奶一次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痛。老宅的欢笑声没有了,院子沉寂了。随后,五十六岁的爷爷也因经不起如此沉痛的打击,撒手人寰。
老宅见证了这里的兴衰,老宅是多么无奈。
奶奶坚守在老宅。奶奶用难以想象的承受力,默默地面对眼前的一切,用三寸小脚继续在老宅内外奔波。因为奶奶看到走的已经走了,但还有未成年的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和一个无父无母的孙子。日子还得过。奶奶相信,坚守着,就有希望。就这样在三孔土坯窑的老宅里,奶奶守着儿子.女儿.孙子.煎熬着.操劳着.等待着儿孙们长大成人。
奶奶的坚毅与坚守,延续了我们这一家人的血脉,成就了我们这一家人。奶奶到晚年离开了老宅,随儿子.女儿.孙子.住在县城。从此老宅便真正的寂寞了。窑里的泥皮掉了,门窗破烂了,院子里的草长得很高很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宅旧了,破了,老了。它就像一个人,虽然年老和年轻面目差异很大,但熟悉它的人们依然可以准确地认出他来。不管老宅多么苍老,多么破旧,多么面目全非,多么不堪入目,但当站在老宅面前的时候,我心里仍然确切地感到,这里就是我曾经的家,是我欢乐而又伤感的家,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家。
回故乡扫墓,我常常久久地矗立在老宅前。我愿意回忆我的老宅,我愿意不断地重温老宅的故事,并且我面对老宅总想说:老宅是我的根,老宅牵着我的魂。
面对老宅,我又总在想,我们只有对得起祖宗,才能对得起后代。同样,对得起后代,也应该不忘记祖宗。 面对老宅,我有说不完的话,想不完的事。老宅永远使我思绪万千啊!
补记:
二零一三年七月,延安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连续二十多天的强降雨,我那老宅啊,怎能抵挡这历史罕见的灾难,它轰然倒地,以一个不屈的土堆怒指苍穹,似乎在向苍天怒吼,又似乎在诉说这个小院曾经的不平,曾经的多难,曾经的欢乐,同时,这土堆又似乎在向未来投去希冀的渴望:老宅希望新生。
老宅倒了。一段历史结束了,新的历史开始了,老宅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