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农民 ,农民

作者:李全茂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时间:2024-9-4 17:59:54 点击:

农民 ,农民          盘古开天辟地后,肌肤化成了裸露的土地。在那连绵不断、雄浑辽阔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靠天,祖祖辈辈耕耘稼穑的农民。那黄土高坡上走过的炎炎赤日挟裹着四季的风刀霜剑,雕刻出他们古铜色的皱纹脸颊、打着老茧的粗糙大手、弯曲变形的坚韧腰板、敦厚善良的纯朴性情,留下了岁月的无奈与沧桑。这里的农民勤劳耕作、守护着田野,他们用汗血浇灌,侍奉着土地。粮食、果蔬、药材、农林牧副……那一个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丰收景象,就是对他们心中期盼的最好报答。

        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真理,谁人不吃饭,哪个能离开人间烟火? 虽说当今盛世,中国社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一派欣欣向荣的面貌呈现在人民大众的眼前。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哪一种主食,会以非粮食为基础材料的代加工产品来替代人类主食。

        作为与人民生活休戚相关的粮食种植者——农民,他们自然是人类生命维持的“保命人”。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数是五零、六零后出生的人,七零后出生的人数占比不到百分之十。就目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言,由于受农民队伍的老龄化、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科技新事物的局限性、科学知识的匮乏、传统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五零后六零后人数减少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民的保健意识和健康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

        比如在陕北,从事农业生产的部分农民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儿女大部分成家立业,也有一部分人已将自己的父母“扶上了山”,(在陕北老人去世后,儿女将其埋葬,称将老人扶上山),人生可以说功成名就了。但是,他们平时却不懂得或顾不上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渐渐走向了下坡路,令人担忧。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三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骑自行车到离乡镇二十里的廖家河村下乡。刚到村口,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台四轮拖拉机前,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着什么。我走近一看,拖拉机上铺着一床棉被,村小学隔壁家的二锤媳妇玉梅正披头散发、满头大汗、泪眼婆娑地捂着孕肚痛苦地坐在被子上。原来是她生娃难产,全家在忙乱中临时决定让玉梅坐在拖拉机上,在相距两公里的村土路上快速颠簸,看能否经过这种物理震动,达到顺利分娩的目的。

        我听清楚后,赶快上前制止这种愚昧行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我想极力说服他们把玉梅拉去县医院分娩。然而,二锤他妈却瞪着眼睛大声对我吼道:“你个年轻人懂个啥!我们人老几辈都是在自己家里生娃哩,虽然人生人怕死人,那也是瓜熟蒂落再自然不过的事呀!你大惊小怪地干什么了?再说了,万一在路上娃就生下了,到医院去生不就是白出钱了?去去去!走一边去!”我被推搡着仍继续大声地分辨,他二叔和村里的人使劲把我拉在了一旁,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轮拖拉机冒着黑烟消失在铺满黄尘的土路上……

        中午,我刚到村主任家还不到一小时,就听到“玉梅呀!你咋把我给丢下了嘛!你让我一个人怎活呀!呜……呜……” 二锤悲戚的哭嚎声由远到近,一阵比一阵高……

        原来,产妇在拖拉机上被震得大出血,连镇医院还没拉到,母子俩就在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件刻骨铭心的事,每每想起都让我难以释怀。

        六年前,我有个农村朋友,他的邻居老王患肺病,孝顺的儿女们费尽口舌劝说并将父亲拉到西京医院看病,确诊为肺癌,后几经周折给他做了手术,医生叮嘱术后需三个月复查一次。老王术后回到家,经常一个人蹲在果园地塄畔发呆,眉头拧成一疙瘩,愁眉苦脸、不停地长吁短叹……他看着自己辛苦培育起来的这一片盛产期果园,怎么也不忍心撂荒了啊!

        老王术后还不到半年,就到果树劳动,由于未完全康复,加之重体力劳动,使他的病情复发。可他依然不愿放弃果园,在治疗——劳动——再治疗——再劳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道路上苦苦挣扎着……

        今年我的一位老师在闲谈中告诉我,他们村有位五十多岁的果农刘青,有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老两口留在村里守护着一片果园。四月下旬的一天,刘青在果园疏果时,忽然感到头晕,就歇了一会儿,实在撑不住了,就回家休息。第二天早晨起来,他感到症状减轻了,就继续到果园劳动,干了大半天后又感到头晕头痛,老伴催促他赶快上县医院治疗,他说:“今天到城里的话,人家医院都下班了,看明天好转不好转再说!”老伴只好作罢。果然,第三天早晨起来,他感到神清气爽,就又到果园去干活,到了上午十点多,他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脑袋就象要炸裂开一样,疼得他眼前一黑,咚!的一声跌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老伴吓得急忙喊来乡亲们,七手八脚拉上刘青去县医院。然而,就在快走到县城的路上,刘青永远地闭上了不甘心的双眼。五十多岁,正值壮年,他却没留下只言片语,匆匆撒手人寰。

        这几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陷入深深的思考。农民兄弟们着实太可敬了!他们大多数人只知奉献,不求回报;只顾忘我地劳动,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有病不及时救治,怕花钱;愚昧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拖拉做法根深蒂固,直接导致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让人痛惜。

        农民是人类生命的源头厂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们练就了集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的高贵品质和熟练的实用技能,但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辛勤劳作过程中,身体难免会落下一些“职业病根”。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努力奋斗着、坚持着。由于生活的艰辛、农时的紧迫,他们以坚韧不拔、不懈抗争的奋斗精神和无比自信的侥幸心理支撑着,对于自己已经出现的身体亚健康状况,总是忍一忍、缓一缓、再等等,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期。也有一部分农民固执地坚守着只要今天我“睡不倒”,明天仍然是一座山的思想,结果是小病成疾,大病晚矣……

        我是农民的儿子,每当想起这些事,心中总是难以平静。很想和我的父老乡亲们说两句心里话:你们长年在黄土地上劳动,风里来雨里去,默默付出,正如伟大的文学家路遥所说:“象牛一样劳动,象土地一样奉献。”不就是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吗?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们浓墨重彩地书写着农民的奋斗史,用汗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你们是伟大的,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呢?当今的祖国日益强盛,不再是贫穷和缺吃少穿的年代,你们在劳动之余,是不是该为自己的健康考虑一下?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钱花完还可以再挣,但是失去健康和生命,所有的努力岂不是皆付诸东流,一切归零?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关注农民的“养老”、“医疗”、“粮食”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指示,这些政策的出台是过去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群众的特别关怀和爱护。

        农民是重体力劳动者,是人类生存的“保命”者,是国家“粮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农民的健康不仅关乎着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还关乎着国家的命运、人类发展的命运。作为国家人口兴旺的主力军,除了国家和社会帮助,农民朋友们一定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健康和治疗理念,科学养生,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了,就及时就医,防患于未然。只有你自己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爱亲人、爱朋友、爱国家,生活才会更幸福。

        春种秋收,时序更迭,广袤无垠的黄土地,承载着万千农民的期盼和梦想,奔腾不息的黄河日夜向东流,诉说着农民的苦乐年华。夕阳西下,那挽着裤管,扛着锄头、挂着筐担暮归的农民又在山峁峁上走过,那弯曲的背影定格在金黄的余晖中,而那嘹亮的信天游在黄土高坡的山山洼洼间久久回荡……

     

 

作者:李全茂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 上一篇:安河,我的安河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