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有感
读罢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时段父亲应该在苹果地里,一个人给果树施肥吧。
昨天夜里,我跟母亲聊了几句。母亲对我说,现在正是农忙时节,父亲一个人在地里忙不过来,再者一天吃不上一顿“正经饭”,长时间下去身体会撑不住的。听母亲字里行间的意思是想把泽熙带回农村老家去。晚上睡觉前,我把母亲的意思跟妻子商量了一下,妻子半天没做声,最后说了一句“实在没办法,就带回去吧!”从妻子的语气中,我听到了她对泽熙的不舍,听到了她对现实家庭生活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理解。
我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瘠的村庄。在我的记忆里,祖父祖母、父母亲都是很忙的,似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记得祖母在世时给我讲过关于父亲干活的一个事情,说是在一个夏天,农历十七的夜里,由于月光特别亮,父亲在一觉醒来后,麻溜的穿起衣服,拿着锄头就走到地里锄草去了,锄着锄着发现不对劲,天咋越来越黑。殊不知,因为当天夜里月光太亮,父亲还以为天亮了,就这样埋头在地里锄起了草。在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七,十八,憨憨不识明黑。”是的,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憨憨”,没念几天书,没有什么文化,却一心想着把光景过好。父亲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干活还能把人挣死哩?我就不信!”他把这句话体现在经年累月的行动中,也显现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就算咱是个受苦人,也要堂堂正正,活个体面。”
在我心里,父亲虽然是个农民,是受苦人,但他的的确确活的体面、纯粹,骨子里没有任何妥协,灵魂尤其干净。
受苦人家的孩子,要想撂开老镢把,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路。打小,父母亲就把我的学习抓的特别紧。记得那时候,村子里稍大我几岁的孩子,高中没念完,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我那时候也有不想上学的念头。每每在寒暑假收假的前一天夜里,父亲都会给我上一堂朴实的“思想课”。有一次,父亲说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娃,你爸我虽然是个受苦人,但是爸知道,念书应该是人世间最舒服的差事。你要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好好念,念到哪里,老子把你供到哪里。”也就是从那以后,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话。心想,要尽力念好书,将来能有出息。
由于我偏科太严重,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取了西安市的一所三本院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听班主任老师说,念三本特别费钱,四年下来要十万多。
当天夜里,我辗转难眠,睡不着。
我听见父亲在和母亲商量:“娃他妈,你说咱小子考了个三本,该咋整?让念还是补?”
“按照咱小子的性格,我看还是让念吧。可就是花费太......”
“花费不怕,钱在世上哩!只要娃想念,咱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
听到这里,我的眼角湿润了。父母就是天地至亲啊!
上大学走的时候,父母送我到村头。我记得特别清楚,父亲还要急着去放羊。他安顿我一句:“出门在外,身体照顾好,不要考虑钱的事,把书念成个样子。”母亲则是满眼的不舍,一直目送我离村好远好远......
我是农村娃,之前没有出过远门。记得还是我的一个姑父给买的火车票,送我上的火车。坐在奔赴西安的火车上,一路过沟壑梁峁到八百里秦川。身在陕北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还有这么平展展的田地,一眼望不到边。世界真的很大,我是何其渺小。车到站,入夜。上了学校接站的校车,长安的夜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高楼林立,俨然已使我沉醉。但沉醉的同时,我想到了远在家乡的父母。母亲应该等在羊圈,父亲还在放羊回来的路上......
大学期间,父母亲为了供我念书,经常是没日没夜地操劳,拿着干粮到地里干活,到山里放羊,生活上精打细算,把攒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我的学习上。进入大四,面临着找工作。我的想法是自己在外创业,再也不能让父母因为工作的事为我犯愁。记得是2012年冬日的一天夜里,父亲给我来了电话,说是镇政府工作人员到村里宣传,大学本科生当兵,回来县上给安置工作。父亲虽说是征求我的意见,但我从他的话语里听得出,很想让我去。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父亲当年想参军,被祖母给否了。祖母思想保守,说是就父亲一个儿子,不让去。所以父亲当兵的愿望就落了空,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是心里的一个疙瘩和遗憾;二是当兵给安置工作。父亲想让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来不再像他那样一辈子在庄稼地里刨食。我当时说再想想。第二天,我在校园里也同样看到了让大学生入伍的征兵宣传海报和相关政策,看着海报上那些英姿飒爽的热血男儿,我顿时热血沸腾。走出象牙塔,进入火热的军营,何其不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于是,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告诉父亲我愿意去当兵。电话那头,父亲显然是开心的。我知道,父亲的开心是有爱的,是朴实无华的。
2012年,正值“钓鱼岛事件”升级,而我要去当兵的地方是上海。“儿子,我听人说上海离日本不远,真要干起来,你也不要怂,咱老李家没有孬种!”父亲的话直接把我逗乐了,也不知道他是听谁说的,可是他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我绝对一步也不可能后退!
当兵走的那一天,父亲和母亲一直跟在送兵的列车后,母亲不停地抹着眼泪,父亲的眼里则尽显刚毅。那一刻,我读懂了“儿行千里母担忧”,亦读懂了“父爱如山”。
当兵的人不可能不想家,但是当兵的人能够克服想家。我清晰地记得,进入军营后,给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写的第一封信。母亲说,我给家里写的那封信,她现在还存留着,压在老家的箱底。说起那封信,母亲满眼的泪花,说是我到部队以后,她和父亲日思夜想,盼着我来信,终于有一天,镇邮电所的老贺说来信了,父亲冒着鹅毛大雪到镇上取回我写的那封信。母亲说,每当父亲想我的时候,就会拿出那封信来读。一遍又一遍。
从大学到军营,是另一种人生体验。从不适应到习惯,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在军营里,我深切体会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吃得苦中苦,才能享甜中甜;规矩是干成一切事情的法宝。这些道理,使我终生受益。
2014年的冬天,我离开上海佘山,退役回到了家乡。离开部队的那一天,我落泪了。落泪不是因为我舍不得大上海的繁华,而是与战友们一起生活的两年,有太多的刻骨铭心,胜似亲兄弟一般的感情。挥一挥衣袖,我作别了火热的军营,作别了亲爱的战友。从此以后,山高水长,有缘我们定会再相见。
回家的路越走越感觉荒凉,但这份荒凉却着实很可爱。因为,我就出生在这荒凉之地,我的根在这里。回到久违的村庄,村头的那棵古槐还在,愈显沧桑。母亲早早地就站在那里。对,她是在等她两年未见的儿子。一步步走近,母亲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但是却无法控制,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近了,母亲拍打着我的肩膀:“咋瘦下来了!看起来也精神了,部队确实能锻炼人。儿子,想吃啥?妈这就回去给你做。”
不经意间,我发现母亲的头发有些白了。是啊,当兵这两年,岁月又给她增添了多少煎熬。
太阳已经落山,放羊的父亲还没有回来。我问母亲,父亲是不是每天都这么晚回来,母亲回答:“是啊。越到天黑,羊越肯吃。”我走出院子站在羊圈等父亲回来。
父亲回来了,厚重的咳嗽声一阵儿接着一阵儿。羊群在前,父亲断后。夜幕下,这样的画面是多么和谐与真诚。我走上前喊:“爸,我回来了。”
“路上都顺利吧?给部队报平安了没有?”父亲依然是那座山,他把所有的思念和欣喜藏在了心底,稳稳地与我走回窑洞。
母亲炒了我最爱吃的土豆丝和西红柿鸡蛋,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菜。妈妈的味道,真好!那一晚,我与父亲、母亲畅谈到很晚,还给西安上学的妹妹打了电话。家,就是这般温暖。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你离去,家是你坚强的后盾;你归来,家是你踏实的港湾。
2015年10月,我接到县安置办的电话,通知说把我分配在了LZS镇,也就是我的家乡。母亲嘟囔说:“没有提前找上个人,分在县上条件好些。”父亲狠抽一口烟,说道:“好的哩!咱们农村人,娃娃能有这份正式稳定的工作,烧了几辈子的高香了,人可要知足了!”对于安置工作到乡镇,我个人感觉完全可以接受,毕竟自己在农村长大,对乡里乡亲都比较熟悉。
上班的前一晚,父亲又给我上了一堂“思想课”。
“娃,明天你就要上班了,成了吃皇粮的人了,到了单位一定要好好干。特别是在家门口工作,熟人比较多,做工作,办事情,要有原则,能办的办,不能办的坚决不办。”父亲的话简单朴实,但终归一句话,就是让我当个好干部。
上班之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同事们一道干扶贫。参与脱贫攻坚,何其荣幸!我所在的这个镇,也就是我的家乡,是全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地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贫困人口占了全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脱贫的任务重,难度大,这里的干部自然就要多吃些苦。“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五年的时间,我亲历了小镇在全镇干部群众及各级政策的扶持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目睹乡亲们实现了整体脱贫,正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母亲说,我上大学那会儿,她一个人在山坡上放羊,就常常想,要是有一天我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坐上办公室该多好!而今,我圆了母亲的梦,坐在了办公室。可是,我发现母亲还是有些犯愁。通过细聊得知,她担心的有两点:一是我结婚以后,压着些账;二是村里城里两头跑,带泽熙。回村吧,心疼孙子没人带。到城里吧,又担心父亲一个人冷锅冷灶的,一天在地里干活,吃不上热乎饭。是啊!母亲所犯的愁,正是我面临的现实生活!
于我个人而言,一个农村娃,父母亲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供我念大学,送我当兵,然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必须感恩、报恩,更需拼搏、奋进!妻子偶尔在我耳边说:“你看别人家,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咱们呢?经济帮衬靠不上,孩子带不了!”我安慰妻子:“咱们的父母不是双职工,不拿工资,全靠种地挣钱。所以,咱们自己要自立自强,不要跟别人比。”是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奋斗,去选择比别人更努力!
在我们这样一个县城,上班群体中,结婚对于条件优越者而言,父母给准备了车子、房子和存款,生活怡然自得,没什么压力。但像我这样农村出身的,不在少数。对于我们而言,父母的能力有限,车子、房子这些刚需都成了债务,一部分压在父母肩上,一部分压在自己身上。再者,有了孩子,条件优越者,父母退休了两个人带孩子。对于我们这类人而言,父母还要在农村务农,带孩子显然困难,两头跑,两头顾不上。但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无须埋怨。只有承受了这些压力,我们才能够成长,才能够懂得,才能够珍惜在意你的人和你在意的人。
几经考虑之后,我还是送母亲回了农村老家。因为父亲在老家,天天下地,营务二十来亩果树。母亲回家后,一则可以帮衬父亲,二则可以做饭,最起码父亲下地回来可以吃上口称心饭。
我可以想到,今天晚上父亲和母亲又会聊起我和妻子,还有泽熙。是啊!一家人,就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要有爱,再大的困难也会过去。生活终会迎来春暖花开!
人世间,终会有酸甜苦辣,阴晴圆缺。但只要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家庭中的任何一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画同心圆,就能感受到人间烟火的温暖。
只要家在,人世间就有归途。父母,孩子,是我们在人世间最美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