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秋访“根据地”

作者:南国 录入:南国 来源:原创  时间:2020-9-27 18:40:09 点击:

——拜访延长县文化名士谢石老师散记

                      秋访“根据地”
       仲秋周末,余携文友世敏、山林兄以“北国文学社”的名义,前往县郊孙家河村山沟农产品生产基地,拜访我县文坛前辈谢石老师。
       车出县城东门,至呼家川,经石拱桥过延河,便驶上了乡村无名道路。山路弯弯,慢行一路风景。秋天的山野是金色的,金黄的树叶,上色的劲草,饱满的玉米,沉甸甸的稻谷弯下了谦逊的腰杆;秋天的田野是红色的,红红的高粱,红红的花椒,红红的苹果,红红的酸枣,还有农人红红的笑脸,洋溢着满满丰收的喜悦。
       此去的孙家河村并非谢石老师的家乡,而是他为了支持儿子的兴农事业,承包的一道山村荒沟,修路,打坝,平田,种植土特产,散养笨土鸡。虽然已经花甲六十有六,仍然辛苦执着地亦文亦农,确实精神可嘉,令人敬佩。谢石老师本名赵建民,从小爱好文学,并倾其半生为热爱的文学事业笔耕不辍。因他小时耳朵失聪,后经北京解放军下乡医疗队的石彩华医生免费诊疗后,才恢复了听觉。他为了感激石医生,特意取笔名为“谢石”。
       为了生活,谢石老师从过军,务过农,做过工,经过商,现如今光荣退休。本应该功成名就,颐养天年。但他却选择了归隐田园,潜心创作,并与扬州文学院古风教授合著了一部乡情味浓浓的《家在肖吉》,在当地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我们只所以今天特意选择去偏僻山乡拜访谢石老师,是因为大家早就被他德高望重的文人风范所折服。谢石老师虽然前半生生活艰难,但他对热爱的文学从未放弃,为我们延长县域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一直先后义务担任延长县文化刊物《延长艺苑报》《延长文艺》《翠屏山》编辑,《延河水》校对;谢石老师自学成才,率先接触现代网络,被《江山文学网》《城市中国•延长在线》特聘为文学编辑;谢石老师作为我们县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甘为人梯,一直担任副主席一职。先后参与编辑了《城市中国•延长在线》的《小石子》文集,县作协的《高原厚土》《翠屏文集》约百万字的会员作品文集。
      认识谢石老师,是在九十年代初我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同样爱好文学的我,在校团委李延明,刘志剑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校园文学社,主编油印杂志《银河 》校刊二十余期。谢石老师当时正在张思明老师主编的县文化馆报纸《延长艺苑报》任编辑老师。我们文学社会员经常向艺苑报投稿,他常常不厌其烦地对我们的稿件进行修改指导,让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来二去大家就都熟络了起来。在他的不断帮助鼓励下,我成为县里最年轻的第一届作协会员,并且在国家《散文》杂志社第二届文学创作培训班顺利结业。
      上学、毕业、工作、成家,生活的艰辛让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一直断断续续。尤其当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紫丁花香》仅仅在《高原厚土》文集节选昙花一现后,就处于了夭折状态。失败,沉重地打击了我的创作积极性,中途有好几年就再也没有动过笔。再见到谢石老师,是他通知我去他的住所去取新一期《翠屏山》杂志,说是上面发表了我以前的一篇散文。当时的谢石老师所在的工厂也已经倒闭,他在卷烟厂大门外开了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谈论起久违的文学创作,我感到十分的汗颜,只好拿没时间和精力搪塞。谢石老师也下岗经商刚刚起步,其时又意外遭受了一场火灾,现在比我的生活更加困难。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坚持文学创作,几十年如一日,而且免费义务为作协杂志当编辑。在他的再次关心鼓励下,我被他执着的创作精神,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伯乐精神深深地折服和感动。
       进入孙家河村头第一个岔路口,绕过一大块突出石崖,沿着一道清澈的小溪沟边,崎岖小路更加的难行。好在进沟并没有走多远,一排新修的六间平房的小院子,就出现在眼前。
        因为我们临行前两个小时给谢石老师发了微信联系,他早早的就在院畔上眺望等候。老熟人见面没有过份的寒暄客套,只有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还没来得及进屋,他的儿子永生也开车从城里赶了回来。原来他爸特意打电话让他准备酒菜招待我们一行,对于如此隆重的叨扰,让我感到有点深深地不安。
       正如作家鲁万宏所言:客来高谈茶当酒,雅兴到处酒当茶。文友聚在一起,自然谈天论地,把酒当歌。谢石老师隐居在此以后,不只自己坚持创作,而且帮助乡亲们修改文章,打印美篇图书三百余册,用他的话说就是发挥余热。而且他还有个想法,听说老家“狗头山”风景区准备开发建设,他打算儿子的事业摆顺后,就回到老家参与到风景区文化建设当中去。酒兴稍阑,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也端上了桌。这更让我们有点意外,原来我们微信联系后,他就独自张罗着包好了饺子。精致花边的大肉饺子,满满地刻满感动,让人不忍心下口。
       谢石老师精心打理的农业基地里,一派秋天丰收的繁荣景象。他儿子永生在县城成立了一个农业合作社,在这里承包的荒山基地,占地足有几百亩。他们不只是散养笨土鸡,栽种红薯。小土院里鸡鸣狗吠,鹅嬉兔跑,房顶放养的家鸽“扑棱棱”自由翱翔。收获的金黄玉米堆成了小山,房檐下一串串辣椒火红亮眼,嫩嫩的老品种刀豆滕缠蔓绕,高高的红高粱笑傲蓝天。咦!原来这竟是快要绝种的糖高粱,谢石老师用剪刀折了几棵请我们品尝,入口甜甜的甘津,让人不由得回忆起童年的味道。
      “种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让多少文人墨客羡慕向往。出门见山的谢石老师家硷畔上,开满了一大片金黄的洋姜花,一点也不逊色秋菊。城市生活尽管繁华方便,可让人总有一种漂浮着的感觉。但在这里却可以感受到另外一种的脚踏实地、宁静舒畅,可以尽情放松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种感觉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恋乡情结,而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高度和谐。为什么有人说真正的好作品永远在农村?其实就是因为接地气吧!沟里两面山坡种满了“阳洼洼糜子背洼洼谷,”一片片沉甸甸的稻谷笑弯了腰。小河沟里清澈的山泉水尽情欢快流淌,谢石老师有创意地在后沟高处拦了一个小坝,接了水管,便就是自然天成的自来水。
      小院里搭建着两架整齐的葫芦架,一个个可爱的葫芦娃碧翠发亮,谢石老师笑着向我们介绍葫芦的品种和来历,待到冬日闲暇之余,品玩金丝葫芦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爱好。葫芦架下的石桌上,放着一个看似编成不久的小篮子,虽然不太精巧,但却倾注了一片他对编制美好生活的心血。奉献的人生,精致的生活,高尚的人品,作为文旅路上一直坚持不懈的苦行者。谢石老师文学作品多产,甘为人梯,助人为乐,德高望重,和蔼可亲,赢得了全县众文友的一致推崇和高度赞赏。把他说为我们延长县文学事业的引路者,执旗者,一点也不为过。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住着令人敬佩的名士高人的地方,也就可以戏称为文友们的“根据地”了。谁说“穷在深山无人问”,高风亮节客常来。据谢石老师讲,县文联,县作协,民间众文友自从他在此之后,经常会有人结伴前来光顾探望,令他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
       看着临别时,银发苍苍的谢石老师认真地为世敏和山林赠书题词,语句严谨恰是他一贯的风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为文之人,不可能人人都成大家。但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具有博大包容胸怀的人进步会很快,自私狭隘的人永远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像谢石老师一般高风亮节,德行兼备,看世事如浮云,尊文学为信仰的作者,才有资格尊称为一方地域的真正文人。
      一路归来,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我对“北国文学社”办下去的决心。文学社群初创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文友之间的交流学习,面向全国文友开放。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才能让人开拓视野,有效防范文友们敝帚自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井底观天的虚荣自大心态。鼓励和支持初学者、文学爱好者热情性、上进心,从而达到会员整体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最最关键的是要所有群友都明白一个道理,为文要先学会做人。谢石老师的作品不一定出名,但是他作为一个区域性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却是一名真正的成功合格者。完全称得上是名副其实,实实在在的地方文化名士。
       秋访孙家河“根据地”,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因为本人才疏学浅,最后只能附打油诗一首,作为对谢石老师盛情款待的感谢。

                山沟深处有高人

秋来山中风景异,天高云淡树叶黄;
水清径曲通幽处,山沟深处有高人。
菊黄稻熟高粱红,鹅追犬嬉鸡兔肥;
南山悠悠陶士居,秋实累累谢石家。


文士归隐谋大业,远在深山有人问;

老骥伏枥雕文心,闲来挥笔著美篇。

花甲苍苍务农桑,飞鸽翩翩多文朋;
白云悠悠托壮志,清溪潺潺留心间。

作者:南国 录入:南国 来源:原创
  • 上一篇:狗头山游记
  • 下一篇:家的温暖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