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东区是小城的旧城区,背靠雄伟的寨山,建立在山脚下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哗哗流淌的延河水从城墙根下流过,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小城不大,但却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整齐规划布局着县城的各个职能单位,发挥着全县十几万人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城安然的度过一段平静的昌盛时期。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小城的各个国营企业都是一片繁荣。能在百货公司,供销公司,外贸公司,食品公司的工作,都是炙手可热,令人羡慕。骑着轻便自行车,按着“叮铃铃”的车铃,穿梭于平坦的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上的俊男靓女,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身着整洁浅蓝色工装的是县城效益较好的卷烟厂工人,能进入卷烟厂工作的大都是干部子弟。全身上下一身艳丽的大红色工衣,则是省属油矿工人的标志,油矿工人的工资比社会工资高出整整的两倍。走在大街上,他(她)们犹如骄傲的大红公鸡一样,皮鞋锃亮,出手阔绰,引领着小城时代的潮流,大步向前。
小城最高大的建筑,是座落在寨山脚下的县委县政府的五层大楼,在周围其他单位的两三层小楼和平房窑洞的簇拥下,更是显得鹤立鸡群,庄严肃穆。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则是中心街的影剧院广场,这里也是全县标志性的文化中心。影剧院大厅坐北向南,占领着中心街广场的最中心。巍峨的影剧院大厅俨然一派苏式建筑风格,数节青石条铺就的台阶上面,屹立着几根高大的石柱,支撑着诺大宽敞的门厅,大白天这块干净的空地,自然就成了中老年活动的中心。金字塔般尖型房檐下,巨大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辉,龙飞凤舞的“发展全国经济,繁荣文化事业”是全县工作的主题。影剧院大厅能够容纳上千名群众,县城的大型会议及文化活动都在这里召开,平时的晚上时间则是放电影,孩提时期的我们总是为了节省两毛钱的电影票,想方设法的逃票翻厕所,为此挨过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训斥。
影剧院隔壁就是县文化局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综合楼。文化馆院子里收集的石碑,石狮,石人等文物,我们小孩子不感兴趣。倒是影剧院后面的县秦腔剧团大院,成了大家最爱去参观的地方。这个小城唯一的国营秦腔剧团,担负着振兴全县文艺事业的神圣使命,无论县城大型活动的歌舞剧目表演,还是全县每年两轮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都由县剧团担当。老百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三滴血》,《铡美案》,《游西湖》更是被老老少少津津乐道,呀呀学唱。每天清晨,剧团院子里就传出来一阵阵勤奋苦练的学员们“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紧接着乐器班的师傅们也开始了二胡鼓琴的排练之声。男孩子们最崇拜的是武生小张小李的翻跟头和精彩的花枪对打;女孩子们则喜欢花旦玫瑰和雅梅姑娘的美丽装扮和娇柔女儿姿态。
影剧院对面的新华书店也是孩子们星期天游玩的好去处。尽管那时候的小孩口袋里没有几角毛币,但是新华书店的大厅有着足够大的看书空间,“只看不买”的学生党硬生生把书店也搞成了图书馆,当然也饱尝了书店营业员的许多白眼。每天下午,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则是延河岸边县体委所在的体育场。宽阔的体育场由黄土铺就,人们或打球,或散步,或在茂盛的大杨树下歇凉侃大山,这里也是每年一届的县城物资交流大会的主会场。
二
小城虽然不大,但在全省数十个县城中却是赫赫有名。因为有着大陆第一口油井的辉煌历史,不断开发的油矿单位,助推着县域经济稳步向前发展。这也是一座有着热烈文化氛围的小城,正宗的秦腔戏,民间的石板画,风俗剪纸,梆子戏以及书画会展文学作品,也是小有名气。小城的人才辈出,有着全国劳动模范郝树才,全国优秀教师王思民,国家作协会员张思明等模范事迹的带动和激励。在地市和省城,都有许多小城籍名人和官员的身影。吃喝是每代人都恒古不变的生活主题,小城的喜事饸络,手工馍,烤肉,西瓜,红薯,红葱等小吃水果蔬菜,也因为货真价实,风味独特而享誉一方。当然,打造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小城,自然离不开各届政府的重视和推动。
清亮的延河水欢快流淌,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到浅滩处嬉水;年轻的情侣们坐在岸边依偎着濯足私语;好学的学子们三三两两在河湾的僻静处温习功课。火红的夕阳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整个小城显得宁静而温馨。
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出早操的县中学生和武警中队的官兵,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铿锵的步伐,绕着少车的县城街道跑过一圈。响亮的哨子声和“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响彻整个街道上空;工会楼顶上的高音喇叭中随着昂扬的国歌声中,开始播报每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东方天空红红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三
河西区一大片宽阔的滩涂地是小城农队的菜园子,每家农户拥有着的两亩蔬菜地,保障着县城上万居民的菜篮子,维系着每家农户微薄的生活收入。延河上一座低矮的小石桥连接着东西两岸的往来,滚滚的延河水既是菜农灌溉的源泉,也是烦恼的根源。每逢雨季发洪水,大水就会淹没通往对岸的小石桥,菜农的蔬菜卖不出去,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活的收入。有些胆大的菜农冒险涉水过河,稍有不慎就会被洪水冲走,弄得家破人亡。
经济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全国大地,河东区的老城建筑老旧狭窄而拥堵,拆迁的成本过高而利润小。小城发展的战略目光便就瞄准了河西区的菜园子。一座横跨延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便就拉开了小城经济建设的序幕,试点般的第一个商住居民小区应运而生。失地的农户得到了适当的补偿,最诱惑的是由农村户口转为了城镇居民,以后孩子上学参加工作也有了一份保障。个人经济稍微富裕起来的干部工人和商贩,作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率先抢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随着商品房试点区的成功,延河上又架起了两座宽阔的大桥,犹如一条条神奇的纽带,将河东河西紧密地联系起来。河西新城区主干道的规划比较超前的扩展到二十米宽,不由得让因为经常塞车烦恼的居民眼前一亮。公检法,学校,医院第一批迁入新城,进一步带动了新城区开发的人气。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了机会,建造起了越来越高的高层电梯房住宅,也充分增值了每一亩土地的利用价值。
一座具有大城市气息的新县城,短短几年就在喧喧闹闹的河西区诞生。小县城的城市框架也在翻倍的扩大,街道宽阔,高楼林立,商铺遍地。走在新城区的大街上,街道两旁又新开了许多家装潢新潮的商铺,每家门楣上五颜六色广告牌霓虹灯竞相闪烁,似乎攀比一般,一家比一家高大上。
四
河东区的老城拆迁改造也在同步进行着。小城中心街的石板路,先是变成了柏油路,现在又硬化成了水泥路,只是宽度未变,为了疏导交通通畅,中心街只好变成了车辆单向通行的单行道。值得一提的是,小城的大开发建设中,传奇地成就了一名普通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房地产老总的故事,总被人们津津乐道。小城过去引领风骚的所有国营企业单位,都在国企改革的洪流中,一个个相继“关,撤,停”,灰飞烟灭。在这些国营企业原址的废墟上,快速的拔地而起两座商住大厦,“安心大厦”“翠屏大厦”,成为了小城新的标志性建筑。
中心街的公交站牌标注的还是“影剧院”。可是那个老式的影剧院大厅早已不复存在,和县剧团,文化馆大院的命运一样,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号称“城市花园”豪华商业大厦,如“南天一柱”一般,矗立在县城的正中央。原计划的县委县政府大楼往新城区的搬迁,因为国家禁止基层政府新建而搁浅。昔日在百姓眼里高大庄严的五层办公楼,在周围几座新建的高大气派商业大厦的团团包围下,也显得有点压抑和暗淡了起来。
小城唯一的秦腔剧团,因为推向市场后难以生存而解散。我偶然在一次乡下的婚礼上遇到了一位当年剧团的名角,正跟随吹鼓手为人唱歌挣钱糊口;文化馆、图书馆也不知道搬到了哪个拐角旮旯;最可惜了那座承载了时代记忆的影剧院大厅,如今小城若有个大型文化活动,都无地方可去,只好暂时借用油矿或中学的大礼堂来表演;新华书店的门厅,被隔成了一个个小门面房,靠着出租房费苦苦支撑。油矿的石油工人们,虽然还是那身艳丽的大红工衣,但经济收入却大不如前。社会工资在逐年增加,油矿工资却在近十年来呈现出一种直线下降势头。资源枯竭,工作苦累,当年牛哄哄的石油工人,现在也犹如秋后褪毛的母鸡一般,风光不再。
经济发展离不开商业,尽管小城的“三巨头”商业大厦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奢侈的商业步行街还是在官员们头脑发热下诞生了。号称小城有一半人穿过他鞋子的“五斗鞋业”,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激烈商业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出局;传闻有商业天才的“能能广告”,在新兴势力的蛋糕划分下,也渐渐地泯然众人了;唯有“漂亮女人”的女装精品店却是越开越红火,不由得让我猛然记起来,毛主席老人家曾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经典语录,看来此话不假。
五
河东,河西,早就融为了小城的一部分。川流不息的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显示着小城经济的表面繁华。乡下的农民,因为“撤乡并镇,撤学并校”政策,大量的涌入到了县城。缺失文化知识的乡亲们,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赚钱养家。最简单的生意除了开饭馆就是开商店,尽管生意都很清淡,但他们仍然前仆后继,你方唱罢我登场,继续着小城的繁荣。小城里有点能力,有些门路,资产富裕的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想法。相对于比较落后的文化,教育,医疗和人文素质环境,他们一个个选择了“孔雀东南飞”般的离开小城,到市里,到省城去生活或发展。
抬望眼,无论河东河西,小城如今确实是旧貌换新颜。但是,无论一个城市或个体,如果过分专注急于求成的快速扩张,而忽略了内涵修养的发展,就很容易沦为一个没有主题思想,缺失了文化氛围和底蕴的现代文明落后之地。表面文章作的再漂亮,无非就是钢筋混凝土铸就的一个漂亮空壳而已。生源流失,人才匮乏,金钱至上,道德沦陷,向来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繁华的街道依旧,人们的心头却有了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小城人从生活物质的富裕到精神文明的富裕,还有许多漫长的路要走。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衷心祝福家乡美丽的小城,明天更美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