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延榆喉襟雁门关

作者:风影 录入:风影 来源:原创  时间:2017-8-29 11:00:04 点击:


延榆喉襟雁门关

 延榆喉襟雁门关

 人们常说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我是一个喜欢研究历史而且自诩是个有灵魂的文化人,所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约几个好友一同前往延长县后张罗沟村山顶的雁门关,寻找遗落在那里的历史和文化的根。雁门关当地群众有句口头禅:“上的雁门关,一脚踩三县”。这里的“三县”分别指:东南方向的延长县、西南方向的宝塔区、东北方向的延川县;
    雁门关关隘地处陕北群山万壑之间一座高峰,关隘占地约十五亩,呈圆形地貌,土质为比较坚硬的黄粘土夹杂碳酸钙碎石。关卡为弓形窑洞,明显为不同时期的三次建造;南侧为灰色方砖垒砌,砖体密度小、粘结白灰也很粗糙。从坍塌的洞顶看到,回填土质疏松,没有三合土夯板,应该是第二次建造;关卡中段是最早建设的弧形大石板雕琢而成的窑洞,每一块大石组件都很规整,弧形石板之间用细黏土伴合小麦壳填缝,做为防震和稳定的材料。石洞中央为平顶状正厅,顶部平盖厚度为七公分左右的石板,石板上方有与周边不相连接的虚土和卵石填充,遇有无法阻挡攻击时,用机关自毁石板,顶部土石瞬间坠落,便可以达到阻隔关隘通道杀死攻击的敌人的目的。现在顶部的石板破碎的摇摇欲坠,有一部分散落在洞顶正下方;正厅顶部一南一北分别设置有横梁,梁上有直径十几公分的门轴孔洞,两对门板用于关口的关闭开启,现只有靠北的一根上门梁存在,传说中不怕火烧不怕刀劈的四扇厚铁门不知去向,这段关隘应该是最早的一次建造;通过中段石门洞靠北侧又是一段灰砖弓形窑洞,砖体颜色和密度显然与南侧不同,结构缝隙比较严密,粘缝的白灰也比较细腻。应该是第三次建造。 

 整个关隘建在东西并列的两座高山中腰,东侧有一土窑洞,窑洞前有一面向南方的平台,通过平台张望上山道路一目了然,平台有一石仓遗存。土窑洞基本都已坍塌,从窑洞后掌凸台上石座看,原本这里供奉过神像。窑洞侧面有盘山小道通往山顶,半山腰又有一弓形石板组建的石洞作为山顶城堡的唯一入口,石板为当地常见的青石材质,只是构件薄厚均匀、石材之间的凹槽和突沿衔接齐整、弧度完美,石门洞整体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完完整整屹立在半山腰。环视洞壁,任然发现不了扭曲变形的地方,其匠心独具、手法巧妙、堪称一绝,是真正的石头艺术。过了关卡上至山顶,可见一段土质城墙威严耸立,墙头最高处是与西峰遥相呼应的烽火台。城墙上裸露的夯土层次分明,一层层就像整齐摆放的一本本书页,在书与书之间已经也是荆棘遍布,在夕阳下显露出极度颓废和无限苍凉。进入断壁残岩的城墙内,只见墙体下长满荆棘,到处有散落在杂草间的琉璃瓦当、精美石刻残件,成堆的灰色方砖、成片的石碑底座和字迹风化严重的石碑。当年名震中原的雁门关康正寺已被后人捡拾的碎石片胡乱垒砌成不如犬舍的茅屋。寺院威仪的影子荡然无存。城内土质因吸水性差,只见荆棘遍布而无高大灌木,最多的是耐干旱耐碱的酸枣树,有少许低矮的杂木树种,比如枣树、洋槐、梧桐,杜梨,大多低矮弯曲,枝细冠小;

 关隘的西侧有三孔窑洞比较完整,窑洞前平台较大。平台上只有三四寸齐整的白草就像绿色的地毯铺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昔日扬鞭北伐匈奴的将士。窑洞测有小道上山,山顶最高处有方正高大的烽火台,它就像壮实的北方汉子身披盔甲,手持金刀,忠实地俯视着雁门关,遥望着南北古道上的历史变迁和一次次征伐;
    雁门关古驿站利用自然形成的斜坡沟道修建道路,从雁门关作为分界,通道顺南北两面山势盘旋而往来。南通石家河、唐坪、甘谷驿往延安。北通蒿岔峪、禺居、文安驿往绥榆。雁门关古道就像茶马古道一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早期的古道从秦昭王三年(304年)秦将治所在今尹家沟的高奴县改为上郡,设郡治于肤施(现在的延安中心街一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秦大梁造公孙衍大败魏军与雕阴,史称“雕阴之役”(今甘泉道镇兰家川一带)。此役斩首魏军八万,活捉魏将龙贾。魏将黄河以西之地献于秦开始,秦就开始修建通往大漠的古道,先是雁门关一线的驿道驿站,后是秦时期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秦时军事、商业从咸阳来至上郡北上,最早的就应该是这条驿道。所以雁门关古道要比秦直道早得多;早期的古道从肤施(现在的延安)出发,经甘谷驿(北魏时甘谷驿叫千古驿,太和五年,即477年在此设广武县。明后甘谷驿一直属延长县直至民国初改归延安府),从唐坪进石家河上山,过雁门关关隘下山至沟底村庄蒿岔峪,再前行至禹居、上下文安驿一路北上如大漠;现在的雁门关,有延川新近开发的一条土路从禹居进沟,汽车直接可以开到雁门关山顶的康正寺内。也可以从雁门关山顶走东边的山路,一路向南出延长县后张罗沟村至沟口岳口村直指延河(现有省道205与正在修建的雁门关旅游专线相连)。另外一条路从雁门关走西山梁山路一直向南下山,出前张罗沟进入正在硬化的旅游专线。

雁门关是冷兵器时代整个北方颇具战略地位的山寨,是“延榆喉襟”;嘉靖三十年(1551年),陕西巡抚张衍督延川、延长两县共同修缮关隘,更名雁门关。从此后,雁门关周边群众习惯把雁门关和宋朝的杨家将联系在一起,并传说杨六郎镇守此处,这完全是当地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在内心中期望有一位英雄守护这一方土地,让战乱和杀伐远离自己。其实杨六郎镇守的雁门关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和陕西这个雄关要塞雁门关并非一处。我们既要重视历史,也要尊重历史。
    张巡抚在原建筑上用当地盛产的软米熬浆夹杂生石灰与黏土拌合筑城。改革开放初期,雁门关城墙还幸存有一半。当地群众利用城内坚硬平整的场地在每年的三月初一起会,三月初三正会,会期三天。遇会期间内蒙、陕西、山西,香客云集,就在雁门关旧址上听戏赏景,后来因为2013年的7月雨灾将几条道路冲毁,庙会也就停止了,土地也划分给个人。一块宝地就这么荒芜了;
    后秦前的延安因环境恶略,道路不畅,中原各朝代对整个陕北的统治极其薄弱,即使有些地方属于中原政权,也做不到实际控制。看看后秦时赫连勃勃(381年-425年),此人原名刘勃勃,字敖云,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又称赫连夏)建立者。407年,刘勃勃杀没弈干,并吞其部众,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赫连勃勃为政残暴嗜杀,狂妄自慢,关中人民受害极深。413年,改姓赫连。418年,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急于南归之机,攻取长安,在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不久回师,因统万宫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颂德。425年,死于帝位,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陵寝位置在延川县土岗的一座山梁上,当地人称龙脉山。陵寝封土堆到处是坍塌的盗洞,山势虽然雄伟也只有一块后人新立的的墓碑)。刘勃勃在今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周家湾村也曾建立庞大的军事基地----丰林城,这就是陕北当时的主要局势。再从《禹贡》定九州看,延安属雍州地,春秋时白翟所居。秦属上郡。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延安归属中原政权从秦初始,原来的陕北沟壑正是少数名族从塞外进入中原腹地最隐蔽、最符合游击骑射部队进退的军事路线,尤其在秦直道之前,雁门关及其所连接的驿道正是刘勃勃大军的南征后秦北伐魏军的主要路线;

 雁门关,宝塔区与延川两县人习惯称呼蛇顶山,延长县人称之三崾岘。各类文献中文人美其名社鼎山。后因山顶修建了康正寺改其名为禅梯岭。北宋、金、元时期称合峪关,明朝称铁门关、天门关;最早见于文献的记录是秦始皇北巡归途就是途径延川县、文安驿、禹居、翻越雁门关归咸阳。由此可见雁门关相关联的人文地理、军事政治的深厚。延长县文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本着对历史遗迹的开发和保护。曾多次深入实地勘察,一条八米宽的旅游专线从205省道岳口直达雁门关山底的后张罗沟村,一期道路建设已基本完工。对于雁门关的二期开发和重建正在与宝塔区、延川县密切协商中,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雁门关历史人文景观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且为各位展现雁门关应有的辉煌。


 

作者:风影 录入:风影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