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子午岭

作者:李世心 录入:李世心 来源:原创  时间:2017-5-11 9:11:23 点击: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发轫的原点。从氐、羌到炎黄,从混沌初开到周礼发酵,从群雄并起到强秦六合,从汉国立祚到唐开盛世,从清明上河图到红色革命风暴,中国历史流变的关键时期总是与这片黄土紧密交集,中华民族的命运总是与这座高原生死攸关,塑造了一种生命力极其强大而长久的人类文明。

子午岭群峰突兀,重岗叠翠,碧落霞天,草木竞秀,千里长脊目睹了蚩尤大战的惨烈,渗透着周朝八百年农耕文明的纯正基因,书写着黄帝陵、秦始皇巡游直道、昭君远嫁匈奴和众多具有典型北魏艺术风格的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隐藏着打开中华文明宝藏的密码。

站在陕甘交界的子午岭上,我不禁想起了地球物理学家们所描绘的一亿三千万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地球板块分裂开来,向北漂移。随着亚洲大陆与印度大陆忽然发生碰撞。随着石破天惊的巨响,青藏高原急剧抬升,今天的黄土高原迅速断陷沉降,形成盆地。盆地内湖泊众多,湖泊外围是辽阔的冲积平原。气候由湿热而干燥,植被由茂密而稀疏,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的非洲大草原景观。大约两千万年前后,不断崛起的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汽流,湖泊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每到冬春季节,青藏高原强大的气流裹挟着泥土沙石向西北方向袭来,就是今天的沙尘暴。这一飓风一吹就是两千万年,一直吹到今天,源源不断的黄土粉尘覆盖了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诞生了。

到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崛起,六盘山两侧地区被牵引拉动抬升,黄土高原腹地被挤压而隆起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山脉,就是今天的子午岭。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融,雨量增加,子午岭气候变得湿润,生态优良,各种乔灌木和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而且,由于黄土高原板块曾经位于赤道附近,当时遍地生长着高大的石松、羊齿和蕨类植物,亿万年后转化为地下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因而,二十世纪,黄土高原再度成为中国财富与繁荣的硅谷。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中国古代总是不缺才华横溢的文人和灿若锦绣的诗词作品。这是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笔下一个世纪前子午岭的美丽自然景观。其实,如果把广袤的黄土高原喻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经典的话,那么,子午岭就是这部经典的中轴或者说书脊,而且,这部经典原生态的文化和人文景观,尤其引人入胜。

首先,让我们打开那部著名的《皇帝内经》,仰望一座长满人类智慧森林的原始文明巅峰。

2012年,在陕北神木发现的石峁遗址,被学者们惊呼为“中国文明的前夜”。因为,在遗址中发现的四千年前的粮食作物足以证明原始农业的肇始与农耕文明的萌芽,完全可以印证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在这一带"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最后,“皇帝崩,葬桥山”,子午岭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史前时代,人们对疾病感到恐惧和无奈,并错误地认为生病是邪魔入体所致。但在生命的一次次轮回中,人们渐渐发现巫术并不能驱除病痛,人类只有遵循天地间的一种规律,才能达到健康。于是,古老的中华医学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医向我们翩然走来。

据甘肃庆阳清乾隆县志人物志记载:“岐伯,北地(今庆阳)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皇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术之祖。”还说,“岐伯庙,在县城南。”中医之所以又称为“岐黄之术”,就是与这个岐伯医生有干系。传说,皇帝与岐伯论医道,皇帝问,岐伯答,遂成《内经》,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生物、农艺、哲学、音律等方面,皇帝从中悟出了治国理政的道理。因此,《皇帝内经》真正的作者应该是中医鼻祖岐伯,之所以托皇帝之名而立言行世,也许是为了取得名人效应,刻意包装,皇帝不过一托儿而已。《内经》的阴阳五运六气说和脏腑经络说,一直到今天都被中医学奉为圭臬。

不仅如此,岐伯还是位战略家。传说在那场决定华夏民族历史走向与文明色彩的蚩尤大战中,皇帝军队九战九败,元气大伤,士气低迷。岐伯认为,“厉兵鼓气,莫良于乐”,于是发明了鼓。最后决战,战鼓隆隆,火光冲天,杀声震天,蚩尤士兵惊慌失措,溃不成军,皇帝大胜,农耕文明之花得以在整个黄土高原汪洋舒展,恣意盛开。

在子午岭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依稀可以看到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至今还被被沿用,甚至可以通车。这就是那条著名的秦直道。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嬴政,以风卷残云之势,剿灭六国,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立国之初,强大的匈奴经常袭扰北疆的河套一带,而新兴帝国又鞭长莫及。于是,雄心万丈的秦始皇诏命蒙恬将军率数十万大军修筑南起秦都咸阳、北达内蒙的直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以便快捷调动兵马,供给粮草。这项披荆斩棘、“堑山堙谷”的旷世工程历时五年,灌注了无数民脂民膏,百姓血泪。然而,千里关山变通途,并未改变秦帝国很快夭折的悲剧命运。不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沿着秦直道,汉武帝挥剑向北,发起三大战役,匈奴遭受重创,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

但是,千里秦直道,有旌旗大纛,凯旋而归,也有秋棠带水,凄婉悲歌。
    公元33年,丽日高悬,青山肃穆,车轮汩汩,凤辇巍巍,一队人马迤逦在秦直道上。辇车行至今甘肃华池县,一位姿色“冠汉宫”的女子款款走了下来,移步高丘,两腮垂泪,裙钗飘逸,回眸眺望,依依不舍。这位女子就是王昭君。她就是日渐式微的泱泱大国抵御外侮的国策,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和亲”的礼物。正是依靠这位女子的姿色和柔情,换来了汉室60年屈辱的和平。王昭君,这座美丽的历史雕塑,至今还伫立在子午岭一个叫“打扮梁”的地方,伫立在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心坎上。

是的,子午岭总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关系的晴雨表,子午岭的命运总是与秦直道联系在一起。而一条秦直道,某种程度讲,居然然左右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历史走向。李唐王朝,国运隆昌,子午岭上绿树葳蕤,芳草连天,车马劳顿,驼铃声声,金碧辉煌的玉华宫香烟袅袅,歌舞升平的长安城万国来朝。而北宋,蜗居中原,乍乱还治,乍治还乱,子午岭上狼烟再起,大战频仍。但是,“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的范仲淹可以灭火救急,却救不了朝廷根深蒂固的腐败和软骨病,“四面边声”早已经随着历史的长风而去,二将城至今还沉睡在子午岭深处。此后,北方豪强并起,兵戈铁蹄,血肉横飞,子午岭惨遭蹂躏,遍体疮痍,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野,身心疲惫,汩汩洇血,陷入了令人窒息的落寞。

学界总是将道教与春秋时的老子李耳互相联系起来。不管怎么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华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却为铁的事实。佛与老子诞生的时间差不多,那是一个东西方皆有大圣人出现的年代。关于佛教何时何人如何传入中国,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其实,文化的渗透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佛教什么时候进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佛教对中华文化影响、丰富与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道教派系林立,而佛教比较单纯;佛讲求来世,道讲求今生;佛讲求普渡,道讲求自保;佛求寂灭,道求永生。显然,文化的影响总是相互的影响,老子不可能将印度恒河的清流导入中国,释迦摩尼也不可能将子午岭迁移印度,佛教只能影响中国文化,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最后,佛教在强大的中华文化面前妥协了,适应了中国文化,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这就是今天中国北方寺庙中往往出现佛祖与道圣各行其是共襄大举这一奇观的根本原因。

地处西北边陲的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壤,当然应该是佛教之风首先驻足的高地。子午岭当然首当其冲,生长出菩提树,绽放出白莲花。

子午岭为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山上黄土深厚,森林茂密,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佛造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红砂岩崖面开凿的大小石窟有二十多处,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为位于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一个小山丘上的莲花寺石窟。这座石窟采用连环画形式表现佛本生故事,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灵活多变,鬼斧神功,实为雕塑艺术的绝世珍品。

上帝啊,北魏及其以后数百年,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再度陷入长期动乱,是从印度洋泊来的佛教给乱世的心灵带来了慰藉和希望,才创造出那么多风流故事,留下了如此美轮美奂的艺术吗?
    在子午岭逗留盘桓的那几日,我总有一种清静闲适置身世外的美好感觉,总是为历史文化的纵深和宽泛而产生一阵阵灵魂的悸动。宗教堪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归宿,是人类最本初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人类文化的根系与母本。因为,子午岭上佛教石窟中如来佛祖身世的喻世故事、劝世心肠、醒世教诲、警世格言,总是让人不得不思维纵横,认真思考我们昨天从哪里来、今天应该干什么、明天向何处去这一严肃的生命课题。

黄土高原,你是中华文明的母本;子午岭,你是中华文明母本的中轴;秦直道,你的身世命运正是子午岭、正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投映。

子午岭,你虽然享受不到三山五岳那样集亿兆宠幸于一身的荣华富贵,但是,你永远是中华大地上一切山峰中最为崇高、最为尊贵的主峰。

哦,子午岭!

 

 

 

作者:李世心 录入:李世心 来源:原创
  • 上一篇:秦直道
  • 下一篇:抱愧洛川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