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居山坳,乍临敞亮之地,头顶似乎倏然摘了冠帽,不禁深深吸上一口气,然后驻足,眺望,感觉天是那么澄澈,地是那么高爽,河是那么柔情,人是那么的器宇轩昂。
我这是站在洛川古塬。我想借助这种旅行的感觉,从地理方位和文化概念上来说说洛川,以排解人们对这方水土原本不应该有的成见和误会。
脚下是渭北黄土高原,身后是陕北黄土高原,两个邻居,两个兄弟,鸡犬之声相闻,世代长相往来。显然,渭北高原要低矮些、平整些,身后是齐天的山峦,蜿蜒的长城,幽深的丛林,丛林中出没虎豹、豺狼和貂狐,乌鸦怪叫,猫头鹰瞪着一只眼睛,升腾着阴森、野性和杀气;面前是开阔、肥沃、敞亮的八百里秦川,紫气东来,惊天动地,皇陵林立,王气冲天。那里是中华的原点,文明的渊薮,富庶繁华的故乡。
背靠雄起的高原,面向曾经的京畿重地,帝王之乡,既有高大,又有宽敞,不失敦实,兼有斯文,黄土漫漫,洛渭长流,春来花满园,秋收满塬果,四季膏腴,长年溢香。这是地理洛川。
文化洛川呢?
这就有点厚重,有点亮色,需要找几样东西来郑重说道,细嚼慢咽。
1
造访一座深宅庭院,首先必须迈进大门。往往,通过大门两边书写的楹联,即可以大体知道庭院内的建筑格局及其主人的气象。
是的,如果要画龙点睛,假如想窥一斑而知全豹,那就不得不首先瞩目镌刻在洛川这座文化大庭院大门框内的那两句联语:
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戎狄。
“地接关辅”,“境临洛渭”,是说地理位置,无需赘言。“风承周秦”,“俗融戎狄”,则说的是风俗礼仪,地情民性,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和盘托出了文化。
“风承周秦”,即承袭周秦文化,执周礼,秉秦风。这个格局有点大,不同凡响。周朝的礼乐文化具体是指尊、卑、贵、贱。以孝、悌、忠、义、信为核心的儒学,便是西周礼乐人文文化的发展,以至于经过数千年风吹日晒,逐步嬗变凝固为中华传统学说。《淮南子》写道:“秦国之俗,食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古代文人看“虎狼之秦”的眼光总是那么鄙夷而又无可奈何。有些不恭可以理解,而有失公允就不大应该了。
翻开中国历史,除了秦国和那个蒙古民族建立的元朝有过大举侵略别人、扩张疆土的历史外,其它大部分时间都在搞内讧、打内战,要么就是挨打受气,遭受别人的凌辱。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封闭保守,缺乏那种吞吐八荒的“虎狼”性格,战斗精神。这也充分说明,文化的确为一国之命脉。试想,如果没有那个曾为周王室养马的嬴氏几代人的杀伐,没有商鞅的变法图强,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前仆后继,矢志“东出”,没有秦始皇继承先祖衣钵、连续18年的征伐,哪里会有铸剑为犁,马放南山,华夏一统呢。“公利”文化也罢,“霸”文化也罢,不正是周秦文化聚合产生的无穷智慧和强大力量,才缔造了伟大的万里长城吗?不正是这种文化中的野性和霸气,才奠定了汉唐的强大和繁荣吗?
“俗融戎狄”,则是说汉民族与北方戎狄的拉锯战争和血肉交融的历史,说其文化的兼容性、复合性和多元性、典型性。
在洛川民俗博物馆里,挂着几幅民间艺人创作的毛麻绣,就是在麻片上用多色布头裱糊的艺术造型,朴中纳秀,拙中藏巧,古朴典雅的令人神驰千年,心灵颤抖。看到那些作品时,我首先联想到的是老子那颗智慧的头颅,还有周公吐哺。四合院正堂悬有“质本性成”,侧室悬有“德重乡评”匾,其书法以柳公权为骨,以苏东坡为肉,系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洛川籍进士董彩凤和举人贾采为乡绅李财源八十寿辰所提写。还藏有明代龙纹石香炉、买地卷和清代立橱、太师桌椅、木雕屏风、皮影戏厢、太平天国战刀和民国印纹百寿图、于右任书法等等,令人不得不为这一方水土的文化秉性及其深刻内涵而仰视。在一则清代屈姓家族的“家规”面前,我站了很长时间。家规写道:
祭祖时,上至六十岁,下至十岁者皆亲至,以追本溯源;
婚事务戒奢从俭为要,同姓为婚,兄弟转房,嫁女为妾者严加责处,不服者,送官究治;
无子继宗,须以族子为之,不可外觅;
族人务须各从本业,不可游手好闲,浪荡非为,违者,家法处治。
这个普通家族的对族人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不正是周礼和秦法的产物吗?不正是洛川文化的注脚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2
其实,最能阐释洛川文化周秦特征的,首推蹩鼓,一面很古老很很雄性很霸气的鼓。
陕北曾为古战场,民族杀伐之地,旌旗烈烈,战鼓隆隆,刀光剑影,喊杀震天,鼓文化因此盛大。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为陕北“三鼓”,都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产物。
洛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三国纷争之地,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这面蹩鼓,即由军旅战阵演生而来。大争之世,一鼓作气,杀向敌阵;太平岁月,擂鼓鸣天,祈求丰收;大治之年,击鼓演阵,热闹社火。时间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可洛川人似乎至今还在怀念血肉战场,腰腹还悬着那面鼓,双手还在擂着槌,鼓声轰鸣,春雷滚滚。时移世易,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击打鼓的主题虽然变了,可击鼓人的装束、脾性和气度似乎一点也没变,还是一帮铠甲武士,目光还是那么坚定自信,气魄还是那么如临战阵,豪迈剽悍,排山倒海,不可一世。望着那又蹦又跳、左冲右突、尘土飞扬的阵仗,头脑不禁一阵阵发怵,没有了时空距离,没有了年干朝代;伴随着隆隆鼓声,历史的画轴渐次打开、明朗:岐山脚下,渭河之滨,孔雀开屏,天下归心的文王姬昌问计于姜尚;卫国才子卫鞅护法如山,长安城外,七百颗人头滚滚落地,天下为之震惊;武安侯白起剑指六国,万马奔腾,长矛饮血,诸侯胆寒;秦直道兵车辚辚,战马啸啸,大秦将士披坚执锐,步履铿锵;赫连勃勃的铁骑烧杀抢掠,统万城下啼哭嚎啕,无定河畔白骨累累;汉宫秋月,武帝刘彻怒发冲冠,兵发漠北,一通杀戮,荡平匈奴;唐太宗兵变玄武门,夺嫡之争尘埃落定,一代盛世骤然开启;范仲淹胸怀百万甲兵,延州御敌,元昊铁军一溃千里;闯王李自成率领一帮绥米的庄稼汉东挡西杀,势如破竹,崇祯皇帝目瞪口呆,悬身自尽;刘志丹谢子长敞开胸怀,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归宿,共和国的大厦开始奠基……哦,洛川,回响着羌笛鼙鼓的洛川,你的文化是很大气,是有王气和霸气,如陈年老酒那样醇美,那么耐人咀嚼和回味,那么提振人的精神,但在搏杀、进取和亢奋的同时,也伴有血腥和膻味啊。
3
下面要说的是一把剑。
洛川古塬,秦砖汉瓦俯首即是。导游告诉我们,1981年夏天,一位农家女子取土时刨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青铜剑,拿回家顺手丢在了自家猪棚上。孩子们挥舞着,作为玩具。偶尔,一位考古专家发现了这把剑。剑身上“燕王职作武荥旅(都)剑”八个字,可以确定是以燕昭王的名义监制而成,馈赠亲信的宝剑。但是,在秦国属地的洛川发现燕国的兵器,给文物工作者提出了一道至今都没有破解的难题。现在,这把燕王职剑已经告别了那腥臭的猪棚,躺在了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的展柜里,高傲地与游客无言对视。我还没来得及去拜谒那把高贵的剑。不过,我亲眼目睹了那把宝剑的拓片,初步领教了国宝级文物的尊贵。拓片上的剑当然没有锋利,但剑体上与甲骨文衔接,下启篆、隶、楷先河的“铭文”,笔道工细,清晰无误,的确为一把“燕王职剑”。
虽然这把剑不过三尺冰冷的钢铁之器,但那剑体的绿锈一定是鲜血的凝结,它体验过的残忍和经历过的血泪故事,恐怕只有它自己心知肚明,留给后人的恐怕永远只有依靠想象来叩问那沉重的历史。
没有文字或者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历史碎片和民间传说的历史更显神秘和诱人。山顶洞人、周口店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盘古开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之类粗线条、跳跃式勾勒搭建起来的历史不过是人类对自己那一段段空白历史的弥补、填充和追溯,建立继续前行的自信和戒鉴。如果没有洛川蹩鼓这样的文化遗产和燕王职剑那样的出土文物做支撑,作导游,那人类精心建造的历史大厦将轰然倒塌。
那把燕王职剑也许只是秦国伐燕的一件战利品,一曲历史的挽歌,但它是战国历史的冰山一角,对后世的警示和现实意义绝对不容小觑。
现代,军事技术的优劣无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力与科技水平。任何国家国民经济收入必须首先保证一定的军费份额。小农经济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应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家国理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仅手中要有粮,还必须有枪,有秦那样的进取心和血性,心中才能不慌不忙。
哦,洛川!
哦,逝去的大秦帝国!
4
最后当然谁也绕不开,要说苹果。
我不想在洛川苹果产业的庞大、管理和品质方面过多饶舌,只说仍然具有周秦风骨的洛川苹果文化。
如果说中国苹果在陕西的话,那么陕西苹果一定在延安,延安苹果一定在洛川,洛川苹果绝对为大众情人。这是与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受气一样的铁律。
洛川苹果甲天下当然不是吹牛,洛川的苹果文化更加盛气凌人,有大秦之风,如周秦汉唐的历史一般博大、深邃和厚重。
一位洛川朋友骄傲地对我们说,全世界只有四颗苹果:亚当与夏娃偷食者一,从树枝砸向牛顿脑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者二,美国乔布斯创造者三,洛川苹果者四。
将文化做到这个份上,也真够大胆、有底气和富于想象力的。
不过,当你走进洛川苹果博物馆的时候,不得不为其苹果文化的魅力所倾倒,所折服。那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地带,阅览洛川及其世界苹果的大百科全书,你是在眼看着距今2000万年前的地球第三季,苹果在欧洲、中亚和我国西域新疆诞生,然后沿着新疆的伊犁河谷、霍城盆地和毗邻的哈萨克斯坦伊尔库尔盆地、巴尔哈什盆地向西流浪,辗转伊朗、俄罗斯、希腊、古罗马、西欧、非洲、美洲等地,留下一路美丽动人的故事后,折返向东,来到日本、澳洲和中国,成为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朋友。你会记住李新安这个名字,因为他是洛川苹果的鼻祖,“陕北苹果之父”,洛川苹果的发展历史跌宕起伏,艰难曲折。你会知道,虽然洛川苹果的品种以我们那个不大招人待见的邻居日本国所发明,但是已经被强大的洛川苹果文化所湮灭,苹果世界奥妙无穷,有着更加令人期待的美丽远景。
哦,洛川苹果!
哦,强大的洛川苹果文化!
5
是的,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人文方面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人文方面有什么瑕疵,又会成为域外人诟病的把柄。譬如,陕北的文化吸纳了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东西,具有开放性、浪漫性,但也有些粗糙、有些野性,而十三朝帝王之乡的关中文化就有些守成、有些内敛,与陕北文化有些冲突。这可苦了兼容关中与陕北文化的无辜洛川:关中自然将其归属于陕北,而陕北又视其为异类,有些排斥。你懂的。
其实,洛川文化兼收并蓄,去粗取精,扬弃有度,特色鲜明,堪称更为优秀的文化,具有大构造,大格局,大境界。有人之所以对洛川文化发生龃龉,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云亦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深入了解、理性认识和认同感。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有文化学习、文化创新的襟怀和勇气,应该对一切优秀的文化躬身致敬。
对不起,洛川!
洛川,你大胆地往前走!
201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