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事业的日益便捷,中国式的年,国外有人曾这样描述:犹如非洲大草原迁徙的动物一样,场面十分壮观。是的,国家要调动海陆空等大量资源,投入巨大精力,完成一次南来北往,战略式的大转移。是的,我们中国的年,就是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浩浩荡荡,赶在大年三十完成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梦想—家庭大团圆,这在世界其它国家是绝无仅有的。我想,就是这个团圆梦,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团圆梦,也无疑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根系所在。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为了过年,为了团圆,从进入农历腊月开始,大幕就徐徐拉开,越往后,年味就越浓,气氛也变得越来越急促,都在围绕这个年来转。脑海里呈现的都是满满的年。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无可替代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我们生活日益提高的大好今天,也不时有好些人似乎对过年表现出越来越没意思的感觉,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试看城市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霓虹闪烁,礼花满天,努力制造着浓厚的过年气氛。对于这些,好些人似乎都习以为常,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无法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过年的氛围当中,内心激发不出什么高昂的情绪来。一些人表情变得僵硬,心灵变得萎缩,思想呈现麻木,对年的感知淡而无味。但是,对美好的年,我们怎能持这样消极的态度呢?还不时听见有人长呼短吁,嘀嘀咕咕,感觉过年,就是一场劳累。是年有过错了,还是我们的思想有问题了?不管怎样,这美好火红的年,我们还得要过,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一个传统,我们无法将它抛弃,它是深深扎根缠绕在我们心中一种亘古不变的民族情结。如果我们摈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相当于失去了根基,生活的参天大树就很难枝繁叶茂,即使看上去繁花似锦,但也是表象的,苍白无力的。难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一定要把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因为它是我们民族挺起的脊梁,是我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坚实力量。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在我们衣食无忧,即将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今天,对于过年过节,我们不在是仅仅为满足食欲而来,而更重要的过的是一种文化,传达的是一种情感。记得儿时生活在农村的我们,吃糠咽菜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是富有的。家家户户光景几乎差不多,谁也不会嫌弃谁,人与人之间在贫富问题上内心不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几乎是平衡的。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亲如一家,互帮互济,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如今,我们住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坚实大厦里,邻居之间有些多少年互不相识,而且越是视为繁华的大都市,这一现象表现的似乎就越突出,听见的就是“咣当”的防盗门声,把门紧闭,将心封住。如同古语说的那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开放了许多,但也缺失了许多,尤其是文化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难怪198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越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时说: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最大的缺失是在教育。
眼下,许多人把房子、车子、票子等等物质财富作为炫耀的资本,攀比的对象,把灯红酒绿作为追求的目标,欲望无限膨胀,精神空虚浮躁,人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严重扭曲。把外国人的一些节日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看的相当重要,我们是中国人,怎能一味的崇洋媚外,过好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也很好吗?笔者也绝不是要我们的生活重返过苦日子的那个时代,也绝不是让我们拒绝国外一切美好的东西,只是说,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舒心的生活,理性的对待,拨开重重迷雾,把根紧紧留住。
把根紧紧留住,就是要找回儿时乡下那种带着泥土味的芳香与感觉。虽然那时物质生活并不是多么富裕,但是挂在人们脸上的笑容是灿烂的,情绪是高昂的,是自然的,不是做作的,心灵是纯净透明的。在物质生活贫乏的那些年月里,我们大都生活在农村,吃的几乎都是自家地里产的粗粮,喝的就是从沟底下从大山石缝中流出的井水,住的是土窑,睡得是热炕,铺的是羊毛毡,穿的是粗布衣,烧的全是大山中砍回来的柴禾,做饭的灶具全是铁锅,盛饭用的是笨拙老瓷碗,舀饭的勺子都是木制的。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出门赶集大都是步行,自然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但我们的心情却是十分愉快的,内心总是充实而富有的。
如今,我们长大成人,你追我赶融入了城市,楼房替代了土窑,席梦思代替了羊毛毡、大鱼大肉替代了粗茶淡饭,自来水替代了山泉水,各类电子监控设备替代了卧在大门前的老黄狗,车子代替了步行。等等,看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可喜可贺,无需置疑。可是这便捷文明生活的背后,我们的食品、蔬菜、等等直接关乎身心健康的东西发生了严重的问题,给我们的生活也无形套上了枷锁,精神上也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困惑。试看,这些年,城里人好些人周末开上自驾车或徒步总爱往农村跑,买农村的土鸡蛋、土猪肉、土杂粮、睡农村的土热炕,在农村的树林河边搞野炊,感觉农村才是原始自然的,没有污染的、才是自己心灵的归宿,精神的家园。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质量也许下降了。曾一度对农村没有依恋的我们,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为何要回过头来深情的凝望,热情的拥抱?看见静卧在荒草中的石碾、石磨,脑畔上飘起的炊烟,老槐树下的涝池,枝头上报春的喜鹊,甚至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物件,都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深情依恋,我想,就是因为养育我们的母体在这里,维系我们的根系在这里,我们怎能弃她而去呢?
把根留住,让爱永存,难道这不是一种最需要抢救保护传承的文化吗?
201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