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论语》札记

作者:千年明月 录入:千年明月 来源:原创  时间:2016-5-5 17:09:56 点击:


《论语》是孔子言行思想的重要载体.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928,逝于前4794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子曾拜老子为师,带弟子多人周游列国十四载(55岁-68岁),晚年修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如高山之泉,川流不息2500年,《论语》融治学,为政,教育等思想于一册,为后世学者之必修。笔者一度研习十数载,视其如孔子弟子颜回所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精深如此,仍爱不释手。所谓经典,有琢玉之润,语出精雅,见其智慧,览之如沐春风。今广泛采挹,别取之,仅作梳理,如是亦欣然忘怀。

                    ()

前两天讲国学,有学生问我君子到底是怎样的人?从学术角度讲,这是个很大的课题。能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并能在言行(思想)中体现这些的人,就是君子呀。有健康情趣,有志向 ,利己利人的人就是君子呀。说了半天,君子一定要有追求,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同样的事,有人做了一辈子,只是做了个手熟,有人却做出了境界.何为其然也?有志与无志的分别吧.那就从追求谈起吧,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有一则故事,来阐述审美的追求的:世界上有两种照相的人,一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我欣赏而照相的人,这类人叫素人;另一种是为照相而照相的,是照别人老婆而养活自己老婆的人。说出了艺术追求的两种境界,虽说有些偏颇,但对人还是有些启迪的。两种人用的是一个牌子的相机,一个要忠于自身的情趣,一个要迎合别人老婆的心思 。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任由别人摆布,纵你一身本事,也应超越“器”本身的“实用”的职能,上升为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这句话管中窥豹,孔子是给“士”说话的,并非说孔子瞧不起劳动者,相信大圣人明白“各得其所”的道理。他要告诉他引领的人要有理想,不论做什么事,当什么官都要有个境界,要拒绝平庸和碌碌无为。那就是钉鞋子要让穿鞋人不但按工付钱,而且还付的高兴。在家侍奉父母,不但不让他们再受饥挨饿,还要用你的孝心和笑脸让你的父母感到没压力,没愧疚,轻松快乐,所谓孔子所说的“色难”。不然,古书尚有“乌鸟反哺”,人呢,自然不但要反哺,还要超越禽兽。

陶渊明后来成了“农民”,他和别人同样地耕作,却从中找到了别人无法体验到的快乐.别人以劳作为苦役,他以此为乐,做到了“乐”以“忘忧”,身心合一,这是纯粹的闲适,朴素的放逸。在内心世界的宝座上,坐着一个帝王,就是他自己。陶渊明和很多的“士”一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走了一回古代知识分子“先儒后道”的不寻常的道路,却缔造了一个王国。虽说他不符合儒家的“君子”的标准,但相信他是善的,他让对立的东西在田园中,五柳之下自由地吐。这样的追求让人向君子迈近了一步。

孔子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他是在十五岁也就是现在高一学生的年龄而有志于道的.开始学而习之,如鸟学飞,有了翱翔蓝天的理想的,四十而不惑,即“艺”及实践不再依赖别人讲解(还有一种理解是不受外物所惑,真正完成了学术实践的独立),做到了没有疑惑.这已经很了不得.这时候的他的言行要的规范尚须“三思”,这当然不是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真正达到自由王国是在七十岁,所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修炼臻于化境。孔子的追求更有章法,走得更扎实。

(二)

学习,大多数人把它当作一辈子的事.只是因选择不同,态度与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境界罢了,但都是值得尊重的。2010年冬,有个叫马小雄的教授曾和我探讨孔子关于学与习的关系,都认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精髓所在。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其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皆有窥周室而囊括四海之心,造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局面。孔子以复周礼为已任,把自己当作号令天下的木铎(一种安有木舌的铃)。于是宣扬“礼”为核心的价值系。很自然,六艺之外,很重要视言行的实践。实践是需要反复, 把一个“習”字训一下,便是两只小鸟天天练习飞行了。这是多形象而又富于实践意义的活动啊!再说这个“时”,它不仅仅现代人认为的时时刻刻的意思,“时”有变通灵活的意思,不然,平时所学即为僵化刻板的,学习者也就会沦为书呆子,深为学者不取,距离“圣贤”也就渐行渐远了。学习要关照环境,对像,场合,时令,不能死心眼地照本宣科。“直”是一种好品格,是.孔子说“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意思是爱好直率却不从事学习,他的弊病是说话尖刻。显然很多概念上很有人文气息的词,在言行上如果没有“礼”的节制,不“时而言”“时而动”其结果都是十分尴尬的 。一个员外给小儿子过满月,员外抱着满月的孩子在门外迎客,很多人夸这孩子长大有出息,员外也有些不亦乐乎.但也有个不识时务的客人说了句大实话,“这孩子最终是要死的”,结果,他遭到一顿打。

人都有优点,但都得依赖后天修习,才能弥补不足,接近理想的人格---君子。勇敢也是儒家提倡的,然其前提是“义”。孔子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它的意思是爱好勇敢却不去学习,不用礼去节制,没有原则,放任勇,那么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信,那这个意上的勇是会被人利用或者变作洪水决堤,猛兽出柙,变为怪力乱神,成为灾害.历史上的吕布吕奉先即是一例,其与明春秋大义的关羽便不可同日而语了。

                       ()

说到勇,得多说几句了,谦谦君子如果缺乏硬气和骨气,缺乏担当和牺牲精神的血液,我们的民族就没有今天,也是没有希望的明天的.鲁迅先生不是说了嘛,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话读起来很是那么热血沸腾.鲁迅先生所说的脊梁就是行君子之道的人,他们义薄云天,胸怀民族和国家,双肩担着道义,其不为君子而何?孟子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强之语,林则徐有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刚强之语。

儒家的积极担当的精神如不竭之源,滋养了后世多少有家国情怀的勇士。所以,也可以这样评述一下中国的历史,荣辱贯穿了五千年,一旦国有耻,就会有勇者出来担当。一部近代史,是百年耻辱史,也是这个民族知耻而后勇的历史。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知,儒家词典里,勇可以成就义。“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懦弱者需要勉励,好勇者需要节制,勇才符合礼标准,才利国利民。

说说束脩之礼吧。有教无类的孔子收徒甚广,但是也收学费的。《论语 述而〉〉中,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束修”是学生赠给夫子的见面礼或学费,学费高吗?不高,十条腊肉而已,比起现在的商业的私立学校的收费相去甚远。孔子收徒广和学费之薄关系很大更重要的是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虽在后世有几多个称号,这些称号大多与“圣”有关,但真实的孔子在生活中绝不像庙堂之泥塑那么肃穆古板,高高在上。孔子也食人间烟火,也洒脱也可爱,有时也很“俗”。那他如何看待金钱呢?他深入人心的话应是下面这一句吧,“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意这里“求”是合于道,可以去求,而不是无条件、无原则或不择手段。“道”在这里是什么,自然是人我相安,没有纠纷嘛,老百姓常说的没做亏心事,晚上可以睡得很香的取财标准。既然没有背离“道义”的绳墨尺度,又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文学性浓点的句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样是《论语 述而》中的话。相形之下,这里的所谓“富贵”比之于“义”就轻如浮云,轻如鸿毛了。

君子坐在富贵与道义的天平上,道义何其重乎!《论语 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点睛式地明确和印证上面的话了。

孔子与人在学习生活中相差不大,他与小他岁的率直又有些鲁莽的弟子子路的关系一直很好,虽然经常拌嘴,但彼此的信任度很高;在长达十四年的周游途中,勇敢的子路是他的马前卒,急先锋。晚年的他得知前往卫国平乱的子路遇难后,他痛哭道:“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天要灭绝我啊!天要灭绝我啊!”不到一年便溘然长逝。

颜渊字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他曾这样评价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对颜渊的评价是贤,这是很高的评价,也折射出他对乐以忘忧的境界的追求。

可惜的是,颜回英年早逝,是孔子周游列国第六年时。颜回并未跟随孔子出游。《孔子家语》记载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小孔子三十岁。颜回死后,孔子十分伤心,“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其年孔子六十九岁,孔子在这里情不自禁,尊崇的礼呀架子呀什么的都放下了。

《论语 阳货》里说:“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方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到了武城,听到有人弹琴唱歌,孔子听了可能觉得音乐小题大做,所以笑着说了“杀鸡哪里用得上宰牛刀”的话,但子游对孔子的话不以为然,对孔子说,过去曾经听您教导说:“君子学道就会懂得爱人,小人学道就容易听从指令”。孔子知道自己失言,立即对其他弟子们认错,“同学们,子游说的对,我刚才那些话是开玩笑的”。孔子坦诚的态度中可以觉得出师生间的情谊,这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啊!

当然学生们对孔子的评价也非同寻常。颜回曾喟然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已也”。在颜回眼中,夫子之贤堪比高山,自己竭尽才力也难以望其项背,可见其内心对老师的敬佩之意。回也如此,诸生又将何如?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贡是个商人型的,而且生意做的不错。有个叫叔武的人,是个小人,曾在朝堂上议论孔子:“子贡贤于仲尼”这明显是在挑拨师徒关系。虽四百年之后的荀子有青胜于蓝的话,一千六百年后又有韩愈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点),但子贡并不得意,在他心中,夫子是没有人可比的,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贡这番话说出了水平,他以墙为喻,与孔子比,没有可比性:以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喻,孔子道德之高尚,学识之渊博,显然高低分。孔子去后,子贡为老师筑庐而居,守孝六年,子贡原名端木赐。

东晋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有一天,安问他,你和你父亲(王羲之)比谁的书法更好,王献之当然超过父亲,书法高下姑且不论,自称胜父这一行为已为君子不齿了。这一点子贡做的很好,也发自内心,亦可知师徒之关系难得。王献之的故事来自孙过庭的《书谱》,中有一个典故为“胜母之里,曾参不入”.曾参,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这个词在《论语》出现过百次之多,其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以弘扬“仁”的思想为已任,意志坚定矢志不渝,用一生的时间去弘扬并实践,其志在天下,其仁有如日月之光普照万物。孔子所说的仁有几种内涵:爱人,即要爱一切人——爱父母兄弟,爱众,爱国,其中孝悌是基础,至于爱国这是一种淳朴的情感,也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一种高远的理想。克已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放任的情感,回归西周的“礼”用以约束邪恶。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则天下归仁焉。”礼的终极要求是中和,化因欲望而生的矛盾冲突为平和中庸而不极端,要做到,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仁”乃是“忠恕之道”这是仁者的外在行为,“忠”为利人利已,成就自已也成就他人,不自私不自利。“恕”为宽恕,即以上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包容别人,做事心中有他人,那么,君子至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其有望矣。

具有仁爱之心的个人和民族,人心不再如浮尘,不再喧嚣.以诚恳,尊重、理解为心灵的纽带,那将是怎样美好的国度与天下。

孔子追求“和”“中”,也主张“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论语 子路》里的话。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持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唐太宗不是骂那个直言让自己下不了台的诤臣魏征,并且扬言要杀了那个庄稼汉吗?就是因为魏征不苟同皇上的意见想一想,他总不是一时糊涂吧 。是和而不同。胡适任校长时的北大 ,学术上分胡适与鲁迅兄弟两派,当时林语堂属于胡一派,但却参与了语丝,站在鲁迅的战线这种单纯追求学术去政治化的做法,和而不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最终碌碌无为,包括很多很有才气的人。修为多重要可知矣。

                  (

君子累吗?累。累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确立伟大抱负上;累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孜孜奋斗上,累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百次的周折与磨练后的顿悟的过程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痛苦的,在世俗的诱惑和伟大的理想之间,孔子如所说的木铎,曲高而和寡的孤独在礼崩乐坏的春秋,诸侯称霸,各怀野心,不顾天下将崩之势和百姓倒悬之却能以补天的角色出现在中原大地,衣衫褴褛,驾着破损的车子,遭遇了白眼,冷嘲热讽,困厄于陈、蔡,甚至濒死于饥饿与战火,可谓艰万分能痴心未改,这是何等的坚毅!可歌可泣。最累的也最痛的当然是,他的思想并不为诸多国君所接受。

今天看来,这一切都不重要。儒家是一股清流,在长途的奔流之后,中原大地因它的恩泽,文明的葱绿一望无际……

作者:千年明月 录入:千年明月 来源:原创
  • 上一篇:大宁之行
  • 下一篇:五月槐花香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