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一定是色彩斑斓的,我们为这个华丽的梦想坚持、拼搏,去追求与它更近的距离。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梦想看起来很简单,却又很难,与梦想的距离看似眼前,却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这个梦想就是——转正!
生长在石油的故乡,却不曾了解石油人的生活,这次有机会走近这个对我来说相对陌生的人群,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奔腾在我们祖国陆地上的黑色血液是如何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步步离不开石油的现代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却在远离城市生活的大山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与孤独、危险、汗水相伴,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奋斗在一线的石油工人!
一路的尘土挡住了前行的视线,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盘旋,路的两旁石油工人正在清理路面,这是他们的拉水车、泵油车、通井车必须经过的地方;当我们来到山顶的一个井场,“壮观”的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烈日下,一辆通井车隆隆作响,车上的司机灵活地操作着这台大型的机器,车下的三名工人正在专注地工作着,我走出车门,正是起管子的时候,当他们齐心协力拔出油管的那一刻,油、水混杂着泥浆瞬间像喷泉一样喷出,洒在工人们身上,油水从脸上流下来,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但这不能间断的工作却不能让他们停下手来擦一把,更何况,他们的手也同样沾满了油污,只能看着那一道道黑色的液体顺着他们的脸颊与汗水一起缓缓流下,烈日下,泥浆、油污、汗水同工作服一起沾在了他们的身上……职业的习惯让我不由得拿起相机,想捕捉这一幕,而其实我的内心是有些不忍的,似乎觉得我在用别人的辛劳来装点自己的镜头,可我依然不能控制地按下手中的快门。干完这项工作,一位工人撩起衣襟擦了一把脸对我说:“不敢把照片发到网上啊,发到网上了,额哥额姐些看见肯定难受了……”听着这句话,我只有心酸。
同行的朋友是一名曾经奋斗在一线的石油工人,离开那个井场,我追问他们最苦的工作是什么。他说,最紧张也是最辛苦的工作是到年底的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几乎没有上下班时间,随时都会出车泵油,路不好,尤其是下了雪,天寒地冻车打滑,只能带着防滑链上山,井场一般都在山头上,没有遮挡的寒风刺骨般地吹在脸上,真是能把眼泪冻出来,他们站在井盖上,一人打着手电筒,控制着吸油管,另一个人就钻在罐里刮油。冬季的油很稠,必须用刮板把井里四个角的存油都刮到中间,然后用泵油车抽。人在罐里缺氧,而且这个气体对人有害,呼吸困难,刮一会,必须从罐口伸出头来吸两口气再继续下去刮,直到刮干净罐里所有的油,才爬出来去下一口井。一车油得跑二十来口井才能泵满。我问他:“那刮油的这个工作一般由谁来完成?”他说:“照井工。”
话音刚落,我们就来到了郑庄镇刘天河村后山上的一个井场,这是我今天的目的地,我要在这里采访一名照井工人——卫学强。
卫学强,今年54岁,在王家川采油厂三大队从事照井工作10年,他很健谈,乐观开朗,但看上去却比同龄人略显苍老。陪伴他的是身边这间照井房和门前的8口井,为了方便照顾家人,他把妻子和81岁的老父亲接来同住。他总共负责三个井场的15口井,每天的任务是检查抽油机的各个部件安全、量油、记录、汇报、打扫井场,任务紧张时会跟着一起去泵油。这座大山陪伴他走过了十个年头,而在这十年里,他每天二十四小时在这里,年年月月,十年就有九个春节是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山上度过。他视力不好,有一次晚上泵油时,不小心碰到了腰,被拉去医院治疗,此时正是腊月底,他才有幸在家里过了个年,也是十年来唯一在家里过的一个年。
照井的工作虽然看起来不紧张也不忙碌,但最难忍受的就是常年的孤独,还有面对这些重型机器时的危险,他的家人告诉我,有一次在给抽油机上皮带时,夹伤了手指,送到医院被确诊为两个手指的骨折,就那样还是不听子女的劝告,在家里修养个把月后又继续回到了山里。多少年的坚守,他的脸上多了一份麻木、无奈,却不减的是那份对工作永远的执着。他的尽职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给他分了一个班长的职务,这让他更有了信心与热情,加上工作的年限,让他对转正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我去的时候,正值暑假,这也许是他和妻子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小孙子们来到了山上陪他们待在一起,孩子们的欢笑让他的脸上多了一份笑容,也让这座大山富有了生活的气息。
夏日的午后,在这片山里显得格外凉爽,我静静地走在两面被绿树覆盖的小路上,想象着这些照井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一路的见闻,一路的感触,身处一线的石油工人,一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他们干着石油行业最苦最累的工作,处在荒无人烟这样孤独的大山里,数十年如一日,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临时工!我总想着,在这个高物价的社会里,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坚持呢?难道是那微不足道的工资?不!我想不是的,他们心里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转正!然而,看着一个个转正的同行,他们的梦想依然遥遥无期,而已经坚持的岁月让他们不忍放弃,他们已经习惯了与石油共处的工作,习惯了干最苦的活拿最少报酬的生活,习惯了抱着转正的梦想去继续的坚守!
而我听到的不幸消息是:由于去年后半年国际原油价格的直线下滑,企业面临危机,提出了节能降耗的管理理念,企业要生存,必须要裁员。而裁员的首选可能就是像卫学强这样年纪偏大的一批人,而这些人都是在石油岗位上坚守了多少个春秋的老工人,他们期待转正,按照工作的年限,有好多似乎是走到了转正的边缘,然而,迎接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如果被解雇,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如果不裁员,他们转正的梦想又何时能实现呢?
整理着手头的采访资料,回想着那一张张沾满油污的脸,那一身身质朴的工作服,和大山里那一座座孤独的小屋,处在深山里的照井工,奋斗在一线的操作工、通井工,坚守过多少个岁月默默为石油事业奉献的临时工人,他们是一批走在转正边缘的石油人,除了亲人,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他们是可爱的、伟大的!我笨拙的文字和简短的了解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全部,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他们,知道在石油的出采行线里,有这么一批默默奉献的石油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