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大宁,流淌在我血脉里的情缘

作者:如雪 录入:如雪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0-12 10:30:55 点击:

大宁,流淌在我血脉里的情缘

(配图来自网络)

大宁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吕梁山南端,与陕西延长县隔黄河相望。从我爷爷,到我父亲,再到我,三代人都和大宁县有着血脉相连的情缘。
  我家祖籍河南。父亲幼年时,河南遭受水灾,我的奶奶的不幸去世,本就家贫如洗的父亲一家更是雪上加霜,家里的重担一下全落在爷爷的肩上,万般无奈,爷爷只好领着十多岁的大伯和尚不懂事的父亲以及我的叔叔踏上了逃荒之路。
  一路上,父子四人白天行进在荒原上,晚上睡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或草垛中,一路乞讨,风餐露宿,受尽苦难。走到山西境内,爷爷积劳成疾,突然不幸病逝。父亲他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下子没有了可遮雨的“伞”。悲惨的三兄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眼含着泪水,手刨了个黄土坑,用一块破席将爷爷埋在山西大宁县的一条小河边。我的爷爷就这样长眠在大宁县的土地上。
   后来,父亲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泣不成声,他很是自责当时没有安葬好爷爷。他常常对我们说:“我那时太小了,怎就没想到在山坡上打个洞,把你的爷爷埋进去呀!以后也好能找到他老人家啊……,”等父亲长大有能力了,回去寻找爷爷尸骨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埋爷爷的地儿了。这是父亲一生的痛,父亲那一声声后悔的叹息,常常深深刺痛着我。    

爷爷病逝后,父亲弟兄三个在山西大宁县三多公社苓头村暂且安身,在村里,靠给别人放牛度日。后来我的父亲只身从大宁渡过黄河,来到了陕北的延长县安河镇,在安河闯荡多年后建立了新的家园。
  父亲兄弟三人从小相依为命,彼此感情特别深。父亲经常思念山西的伯父和叔叔,因此,我们小时候随父亲经常去大宁。 
   那时候,过大宁没有如今便利的交通工具,只能靠走路步行至罗子山,然后到马头关坐羊皮筏子过黄河。听父亲说,从延长安河镇去一次大宁县要走两三天时间。在我三、四岁时,我的父母领着我去了一次大宁,也许是体质太弱,也许是水土不服,好不容易刚到伯父家,我就腹泻不止,万般无奈的父母亲,只好又带上我匆匆返回延长。妈妈说,她和父亲在路上整整走了三天三夜,才终于回到家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大面积自然灾害。因为我家孩子多,仅靠国家供应粮根本填不饱肚子,妈妈领着年幼的姐姐和我,经常会去山西大宁农村的大伯家讨粮吃。记得大伯家住在山上的一个土窑洞里,每到晚上,只点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屋里漆黑一片。那时就想着能吃上一顿白面馍,能吃上一次肉该有多好呀。
   住在安河的我们一家人,因为家穷,粮食不够吃,大宁的叔叔就会挑着担子,冒着被当做投机倒把分子抓进监狱的危险,坐着小木船渡过汹涌的黄河,给我家偷偷送粮食。我那时候年龄小,记忆不是很清晰,但我大哥每次提起这些事总是流着泪说:“如果没有大宁的大伯和叔叔,咱们家的孩子说不准谁就会饿死!”
   大宁,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爷爷、伯伯和叔叔,扎着我们的血脉,我们的根。抚育之恩大于天,流淌在血脉里的亲情永不会变。
  转眼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陕西延长和山西大宁县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黄河天险上,马头关黄河大桥于二00五年五月奠基,历经两年时间的奋战,在二00七年九月二十八日,终于建成连通了延长和大宁的黄河大桥。真正实现了的“秦晋之好”千年盟约,架起了延长与大宁人民群众的友谊之桥。
  回首往事,曾经的酸甜苦辣已成为记忆,岁月静静流淌,生活仍在继续。今年金秋时节,应山西大宁作协盛情邀请,我有幸作为延长作协赴大宁采风的一名成员,再一次踏上了山西大宁熟悉的土地,山西大宁文友更是给予了我们亲人般热情的接待。
  九月二十七日,我们采风来到了大宁县农家苹果园,现场观摩了大宁县新农业品牌“宁脆”苹果基地。秋风送爽,果园里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那一排排坐落有致倾注着农业科技的“宁脆”苹果树,俨然成为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果。如今的大宁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前的这一切,让我的心里百感交集,人生如能遇到一个这么好的时代,遇到这样一群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的好领导,大宁人民该是何其荣幸!
   要是大伯、叔叔他们现在还健在,要是能赶上现在的好日子,要是能看到大宁县乡村振兴和新农村振兴和农业经济日新月异的腾飞发展,那该有多好!
   九月的阳光是温暖的,九月的收获是圆满的,九月的“宁脆”是甘甜的!我永远会记住大宁,记住我和大宁流淌在血脉里的世代情缘!

作者:如雪 录入:如雪 来源:原创
  • 上一篇:口中人
  • 下一篇:丰盛的秋天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