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陕北小城延长县,有山,曰:盘龙山;有“仙”,天王庙,光武殿,娘娘祠,龙王庙等寺院。陕北缺水,盘龙山上却有两眼清泉,可谓之为“灵山”。
出县城东门,沿着延马公路,一路向东,约二十五公里处,一座巍峨的石山映入眼帘。山势蜿蜒如龙,山顶隐约可见古堡残迹。盘龙山虽然地处前后王家河村中段,问起当地村民,年轻人则是两眼迷茫,老年人却似乎讳莫如深。停车站在山脚下,由于延马公路的修建,山壁被削成了陡峭的石崖,一时竟无路可寻。为了一探山上究竟,我们一行人好不容易说服一位王姓老大爷,愿意带我们上山。
老王带我们绕到山后,当年的羊肠小道早已杂草丛生,一路披荆斩棘,气喘吁吁攀援而上。老王很善谈,我更感兴趣的则是山上的“灵泉”是否确有其事。
说起“灵泉”,老王顿时来了精神,直起腰来驻足半山腰,指着东面山坡的山道十八弯,讲起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那面山坡当地人叫做放马山。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北上准备重建政权,被叛军王莽追杀至此。千里奔波,马乏不前,眼看追兵将至,刘秀无奈,只得弃马北面山坡上,带领随从徒步翻越西坡,隐身于盘龙山中,王莽沿着北坡山道遁着马迹向北追去,这才躲过一劫。所以后人才称前山为“放马山”。
刘秀一时被困在大山之中中,饥渴交加,想起堂堂皇族,竟落得如此凄惨,不由得潸然泪下。不料,两滴泪珠落入地下,竟形成了两眼清泉,从半山腰潺潺流出。士兵们大喜,饱饮一顿,顿时觉得神清气爽,又采摘山上的一株老桑树上的桑椹裹腹之后,方才保住了性命。后来刘秀称帝后,这山就叫做了盘龙山,山上的这两眼清泉,便被后人称之为“龙眼泉”。
谈话间,我们一行人不知觉已经来到了山腰的“左泉”边。在盘龙山的东坡上,一股清泉正在徐徐流出。
时值盛夏天旱,周围山坡的野草萎靡,唯独清泉流过之处,草肥叶绿,在山坡上形成了一道翠绿色的自然景观,让人惊叹不已。老王介绍说,以前西坡上也有一眼清泉,称之为“左泉”,左右两泉,相映成趣,被形象的称为龙眼泉。后人在左泉旁建了一座龙王庙,以求风调雨顺,不料文革中砸庙宇时毁坏泉眼,所以现在只有东坡的“右泉”现在还有水,得以保存。
稍憩片刻,我们继续爬龙脊,过龙嘴,终于来到了盘龙山“盛景”——光武殿。 说是盛景,入眼却是满目疮痍。山顶的平台上有数亩之广,遍地残砖烂瓦,杂草丛生。老王自龙嘴洞上入平台后,便就呆呆站立原地沉默不语了。我们四处搜寻残迹,在平台正中的一颗老槐树下,终于找到了光武殿残留的痕迹。几行斑驳的石台阶掩映在荒草从中,周围隐约可见残破的石鼓,石柱,石碾,石佛,掩埋于废墟当中,拨开杂草,拾阶而上,却是有了意外的发现。废墟中间被人为的清理出了一块平地,上面摆放着凌乱的贡品,显而易见还有最近才摆放的时令水果,一块残碑旁,除了香火的痕迹,还有数张十元二十元皱巴巴的人民币在风中凌乱着。
“别动那些东西”,老王终于开了口。 据说,以前的盘龙山,香火很盛。进入龙嘴洞,便是雕梁画栋的大戏台,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庙会,周围的四邻八乡村民都会来这里上香许愿保平安,看大戏。就连黄河对岸山西的客商都会慕名而来求签打卦。正中的光武大殿里,供奉着光武大帝高大神武的塑像。龙嘴洞里塑立的四大天神,号称四大天王,把持着进入庙院的必经之路,一个个塑化的活灵活现,经常会吓哭胆小的小孩。传说后山的娘娘庙,更是灵验,求子得子,屡试不爽。可惜在文化浩劫的破四旧运动中庙宇神像都毁于一旦,巧合的是当年参加过破坏的红卫兵,后来都或残,或癫,或役,无一善终。这更加深了周围村民对神秘的盘龙山无限敬畏。
盘龙山占地数十亩,一直到现在却无人敢开发耕种。山上原来住有一老道,传说此人道行深厚,武艺高强,耍的一对好铜锤。庙宇遭破坏后,他不愿意离去,仍住在山上的破窑里,靠着村民偷偷敬献的贡品度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离世,周围村民将他同他的武器及二十块大洋的积蓄一起葬在了盘龙山的山坡上。直到本世纪之初,盗墓盛行,盘龙山上发现了汉代古墓群。外地的盗墓贼连同老道的新坟一起盗劫一空,待村民发现时,盘龙山上只留下一个个深深的盗墓坑。
细心的刘教授又有了新的惊喜,在庙宇的废墟中,发现了许多朱红色琉璃瓦残片,究其年代,至少在明清朝代以上。这在一般的庙宇是很少见的,我们本地只有延安的清凉山上有琉璃瓦盖顶。因为在古代只有官庙才有规格享此荣殊,并且材料都是从南方官窑特供而来。向导老王却不由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传说庙宇中雕梁画栋的木料,都是从南方运来的上乘柏木樟木之类。当年全被山下五里处的张家滩公社拉去建了大戏台,包括好多的石雕和条石。”后来,刘教授兴冲冲地赶到张家滩镇,却被告知大戏台在去年的小城镇建设中被铲车拆除了,所有的材料早已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了。直气的刘教授连骂三声败家子,不提。
站在山顶往下望去,蜿蜒的延河水在山脚下欢快地奔腾东去。雄伟的盘龙山如一条图腾的巨龙昂首吸水。东面的山沟里,有人利用山上“龙眼泉”流下的泉水,建起了一个垂钓的鱼塘。西沟则被淤成了土坝,种起了红红的高粱。盘龙山遗址生态后来得以保留至今不再被破坏,如果说村民们是对盘龙山神灵的敬畏,不如说是当地人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变相的保护和尊敬。在烈烈的风中,孤零零的盘龙山仍然在沉默!我们一行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后记:欣闻我县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盘龙山有山,有水,有传说,依临延河水,地处延马路,距离县城区区二十余公里,如能开发建设,不失为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