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村子里的庙会

作者:南国 录入:南国 来源:原创  时间:2020-6-3 20:59:13 点击:

村子里的庙会

                                           

        磐石村的涝池畔,屹立着一座泥瓦小庙,里面供奉着“白马将军”、“黑虎灵官”,寓意着黑白分明,天下昭昭大道。传说小庙是镇村之殿,保佑着全村老少的平安。虽然平时香火并不昌盛,但它却寄托着全村人的一丝心安。小庙到底是哪个年代修建的?文革时期被毁掉了所有的文字记载,庙里的神像都是后期村民集资塑化。小庙具体的来历,就连村里年龄最大的老爷爷也说不清楚。只有一代代淳朴的村民们,如同接力赛一般,仍然“多年如一日”自发自愿的维护修葺着小庙,才得以数百年不倒。

        每年农历五月八日,是村里举办庙会的日子。周围四乡八村的父老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云集到磐石村来赶庙会。平日整天忙碌于田间地头的老百姓,也终于有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可以暂时休憩几天。庙会的主戏是清涧县青年道情剧团,“道情戏”是陕北地方曲目,与“陕北说书”、“信天游”,并称为“陕北三大民间艺术”。话虽然这么说,关键的还是磐石村没有多余的钱去请“山西蒲剧团”、“宜川秦腔剧团”这样的大戏班子。举办庙会的资金,都是乡亲们在小庙神像前的布施集资款,不为其他,只为一年一度集体热闹红火大聚会一次。

        涝池边旁边就是打麦场,这些年老百姓不再种植麦子,空荡荡诺大的打麦场变成了临时戏院,钢管搭建的戏台就在打麦场的正中间。涝池畔几棵绿阴如盖的大柳树下,也就成了绝佳的庙会会场。尽管五黄六月烈日炎炎,磐石村的庙会依然热闹非凡。流动商贩们总是一路跟随“道情剧团”到处串乡的赶庙会。服装鞋袜,五金百货,日常用品,付食玩具,琳琅满目叫卖声不断,伴随着大柳树上的蝉鸣,一起渲染着庙会热闹的气氛。渴了累了,来一碗酸辣的绿豆凉粉,解暑又解馋;小饭滩灶膛的鼓风机吹得呼呼响,一碗碗喜事饸烙端上桌;卖面皮的菜刀案板上切的“当当”响,手脚麻利的大嫂收钱出货两不误;炸油条的大叔更先进,二维码收款牌摊前一放,香脆金黄的油条论根卖……

        一长串“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后,戏台上“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敲了起来,开戏的吉时到了。戏台下自带小板凳认真看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尽管现在的电视手机里娱乐节目五彩纷呈,可他(她)们就喜欢到庙会现场观看“能听懂,能看懂”的陕北道情剧。传统的曲目《张连卖布》《十万金》《李翠莲上大吊》《翻身道情》等耳熟能详的唱腔,常常惹得老头老太太眼角湿润,仿佛又把他们拉回了过去的年代。年轻人更爱看的是现代喜剧《满囤相亲》《有事找村长》以及欢快搞笑的“联欢会”。

        村里年青人的心思,更多的还是四处转悠瞅念,有没有来逛庙会的邻村漂亮姑娘。期待能够有一次美丽的邂逅,成就一桩美丽的姻缘。更有捣蛋的光棍汉们,和小孩子们凑在一起,老爱往戏台的后台跑,去偷看剧团花旦化妆换衣服,被团长吆喝着往外赶。村里有沾亲带古的老年人,干脆就住在了亲戚家。一来为方便看晚上的夜戏,二来为了联络久违的亲情友情,一晚上的家常理短能够拉话到鸡叫三遍。小庙里的神仙,这些天更是大放异彩,香火缭绕,神气非凡。现代人敬神,已经没有了过去封建迷信的敬畏,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片善意,出一份贡献,求一丝心安!

        磐石村往年每快到庙会的时日,村子里推选出的庙会会长,总会早早预订好“道情戏班子”。各家各户村民高高兴兴的用现代通讯方式,热情邀请出门在外的老人儿女,亲戚朋友按时回来赶庙会。与其说村子里的庙会是全村人的一次大集会,不如说是亲人们之间亲情的一次温馨的重温。一般的情况下,出门在外的人们,都会想法挤兑出繁忙的工作时间。大车小车,携老带幼的回来参加村里的大聚会,看看怀念的家乡,见见思念的亲人,顺便谈谈旧事,扫扫祖坟。落叶归根,家乡就是游子的根;那山、那水、那些熟悉而亲切的乡亲,都是埋藏心底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千百年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孝德文化,在村子里的庙会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升华!就如看似过时的“道情戏”一般,那浓浓的深层次味道,就是“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梦里牵挂着的那抹乡愁。如果说老家的村庄,是每个人一生难以割舍的故土;那村子里的传统庙会就是一种联络情感的载体,根植情感的土壤!

        今年的家乡静悄悄,往年这个时候热闹的家乡群莫名的冷场了。后来才听说各村小庙里的神像都被砸毁了,说是要“移风易俗”掉文物部门没有备案的古庙。具体是什么部门发文,什么单位出手,懵懂的乡亲们也搞不清楚。村里没有了小庙,没有了“神仙”,自然也就没有了庙会。往年活跃在农村庙会的民间“道情戏”,也就再也没有了表演的舞台。又听闻当地有关部门,已经把“陕北道情”这种地方文艺曲目,申报为国家民间非遗文化要进行保护。游弋于农村大地的民间“道情戏曲”戏班,本来就被逐渐的边缘化日渐式微,艰难生存。如今又失去最后的这块生存土壤,“保护”恐怕只能沦为一句空谈。

      磐石村涝池畔的大柳树,每年照样叶黄叶绿、繁阴如盖;柳树上的夏蝉,依然在闷热中聒噪不已;空荡荡的打麦场,一片片杂蒿丛生、茂盛摇曳。往年热闹红火的乡村大庙会,慢慢地逐渐淡忘出人们的记忆。

作者:南国 录入:南国 来源:原创
  • 上一篇:母亲节的独白
  • 下一篇:大老师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