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说孝

作者:晨曦 录入:晨曦 来源:原创  时间:2018-4-19 15:27:19 点击:

说孝

                                                         (配图来自网络)

 一位八旬老太蓬头垢面的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她已经四天滴水未进,奄奄一息,却无人问津。屋内蚊蝇乱飞,充斥着刺鼻的臭味。不知情者都以为她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可她的儿子却是一名人民教师,还口出狂言:“八十多岁该死了!谁也别管她!谁要敢给她吃喝我就跟谁没完!”这是我昨晚看到的一则新闻。看后我像打翻了五味瓶,辗转反侧,彻夜难以入寐。

“血浓于水”可见亲情的可贵。亲人之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为什么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将你抚养成人的母亲你却狠心将她弃之不顾,何况你还是一名用知识甘露滋润下一代的人民教师,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盯着你,你配吗?

“百善孝为先”这是不知流传了多久的谚语,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颂道。“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我相信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都会有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给予了我们拥有整个世界的权利。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起,他们就无微不至的呵护着。丫丫学语时,他们兴奋不已,蹒跚学步时,他们寸步不离,踏入校门时,他们是我们最好的启蒙老师……在我们漫长的成长历程中,烙有父母深深的足迹。

经过岁月的洗礼,父母的腰板弯了,他们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们,父母的容颜日渐苍老,他们把青春给了我们,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行动去报恩。

古人尽孝感天动地: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时父母之苦心,所以争相供养父母。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古人这样耳熟能详流芳百世的例子举不胜举。

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涌现出许许多多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孟佩杰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人,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无奈将她送人。从此,她就由养母照顾,3年后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一个稚气未脱8岁的孩子为养母撑起了一片天,她便日复一日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养母,不离不弃,整整12年。2009年,孟佩杰被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带着母亲上大学”。养母泣不成声:“感谢她的生母为我生了这么一个孝顺的好女儿!”......

古往今来,一个个关于“孝”的故事历历在目,催人泪下。古人可在兵荒马乱、饥不果腹之际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来尽孝。如今,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仍涌现出成千上万个让人赞不绝口孟佩杰般的孝子,他们只知付出不需回报,用行动谱写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美丽画卷。当然,那些屈指可数让人瞠目结舌的不孝最终会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淹没。

孝字是由“老”字头与“子”字底构成的,所以老人永远是儿女们头顶的一片天。人死不能复生,倘若用建造豪华坟墓、大摆宴席、烧大额冥币等方式对逝者来尽孝,他们能感受的到吗?是不是为时甚晚?人间没有后悔药可吃,所以让孝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像美丽的花朵一样争相绽放,散发出诱人的花香。

作者:晨曦 录入:晨曦 来源:原创
  • 上一篇:孤独的老院
  • 下一篇: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