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举国关注的头等大事。
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从精准脱贫到脱贫攻坚,层层升级,以战视之,充分说明国家对扶贫脱贫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说明国家对贫困人口的深切关怀,更充分说明十三亿华夏儿女对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决心。
从我参加工作开始,接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扶贫。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来说,我倍感荣光。因为,我切切实实看到过村里人生活的艰辛,有的家户因得一场大病,四处借钱,求医问药,最终家徒四壁。有的家户供养孩子上学,特别是家里有一两个上大学的孩子,父母好几年都难添一件新衣裳。有的家户营务了几亩果树,却因村里的路不好,贱价卖出,有时赶上天年不济,干旱或者冰雹,一年的盼头最终化成了额头上的深深皱纹。正因为我亲眼看到过这些,甚至我的家庭也经历过这些,我对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从内心深处由衷的感激。所以,能够参加到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我感觉无尚的光荣。
然而,当前的扶贫对象数据清洗民主评议,却让我陷入了困惑与不解。有的村组在民主评议大会上,除了无休止的争吵还是争吵,一些人为自己摘得贫困户的桂冠感到无比光荣,有的没有被评为贫困户为之感到羞耻与不快。面对当前这种“不以贫耻”,“反以贫荣”的怪异现象,我思之又思,心底寒颤不已。
我想,“以贫为荣”的这部分人,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钱物补助。如果他们的出发点真的是这样,那么不论客观原因几何,在主观上,他们意志尽穷。精准扶贫,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户,再精准的扶贫,再惠民的政策,也是扶真正有意愿、有志气、有动力脱贫之人,人人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绝非扶贫攻坚工作的本意。同时,在人人争当“贫困户”的环境中,也会引发邻里纠纷,导致村风不正,民风不淳,和谐被撕裂,进而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
为人儿女,百善孝为先。有些人住着楼房开着小车,原本应该孝老养老,却在扶贫政策面前,昧着良心故作沉默,不认爹娘,更有甚者,把老人推给政府,看政府怎么办。干部下乡进村入户调查,听闻民声,听到大多是群众对扶贫的种种不满,怨气横生。所到之处,哭穷声此起彼伏。干部挽起了裤腿,戴着贫困帽子的人却袖手旁观,甚至还伴有言语讥笑。猪进圈,鸡入舍,换来的却是“因为我贫,一切应该”“要我脱贫,难上加难”。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以贫为荣。政策到位了,资金到位了,干部到位了,可是贫困户的思想没有到位。“你不扶,你不是好公仆”,“你扶我,那是天经地义”。扶贫是外因,主动脱贫才是内在动力。不扶不动,扶一扶,动一动,甚至扶了也不动。等着,靠着,要着,想想看这是何等的悲哀。物质上的匮乏需要帮扶,精神上的匮乏更需要帮扶,需要用心,用脑,用情,去解除精神危机。
倘若你是真的贫困户,那么你必须振作起来,勤勤恳恳发展产业,政府帮你的同时,你自己更要想方设法摘掉穷帽子。如果你是浑水摸鱼,一心想钻政策的空子,那么请你摆正自己的心态,正视自己的行为,让良心归位。
贫困者,要有志。扶贫,首当其冲是扶志,你没有脱贫的志气与动力,再好的政策用在身上也是白费力气。精神贫困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贫穷,是可以靠双手勤劳致富的,精神上的贫穷却不然,这会影响一个家庭,甚至是子孙后代。想方设法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好光景,才是正道。光想着争贫困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只会越争越贫,永远与贫为伴,甚至会毁了自己的一生,毁了自己的家庭,毁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脱贫之战,合力攻坚者胜。我想,在基层,唯有“基层干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贫困户”五方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打赢这场让历史永久铭记的为民之战、良心之战。
2017年5月1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