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苏世华老师的这篇小说,第一感觉是很震撼。作者在文中讲述的“妗子”停尸六七天迟迟不能掩埋,先后遭遇雷击、火烧的“怪事”,“老外婆”死后被人扒坟抢尸、尸体在半路上被人肢解的残忍画面,相信很多人都闻所未闻。农村人,特别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老一辈的农村人对不守妇道、有违伦常、按照迷信的说明可能招来祸端的行为如此仇恨,生时万般阻挠、百般束缚,死后不惜劈砍、焚烧以泄愤,也许现代的年轻人很难理解,但这样的事情却是客观真实地存在着。整篇小说紧扣主题,用生动而犀利的语言无情地撕开遮掩在“正人君子”面孔上的薄纱,把人性中自私、冷酷、阴暗、无情的那一面赤裸裸地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老外婆”、“小妹子”都不是寻常的女人,她们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陕北女人温柔顺从的形象大相径庭。她们渴望自由,向往爱情,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能够勇敢地与世俗抗争,并且选择了别人不敢选择的人生道路。“二哥”也不是一个听话的后生,他居然敢跟自己的嫂子相爱。虽然他们的年龄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在家族里的身份和地位也不同,但是却无一例外地遭到了世俗刀剑的无情杀戮。黑鸦所代表的意象是鲜明的,它象征着自由的灵魂和人类渴望追求自由生活的天性。夕阳下,暗夜里,那一声声孤独、悲哀、雄浑、深沉的鸣叫,是浸染着血泪的深情呼唤,如汹涌的大海,似飞射的弹片,直入云霄。用“远去的黑鸦”做标题,并以此来贯穿全文,可谓绝妙之笔。
其次,我觉得这是一部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作者文笔大胆,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准确。“老外婆”临终前尴尬的处境、艰难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心境描写得很到位,让人感同身受。作者对妗子尸体腐烂后苍蝇、蛆虫集聚的形象描述,以及在抢尸的途中外爷和两个姑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老外婆”尸体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几处描写也非常逼真,完全符合人体生物学的特征。
第三,构思巧妙,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比如,对“妗子”死后的“双身子”没有正面叙述,而是借几个人的话转述;“老外婆”的事也没有从头讲起,而是直接从其死后抢尸开始,追述其生前“不光彩”的往事;二哥的“丑事”也不走常路,讲完抢尸后,先留下个伏笔——他七八年后在刑场被枪决,刚开始会让人误以为跟抢尸这件事有关,看到后面才恍然大悟。二哥的形象越到最后越生动,越有力,他几次三番托梦给“我”,人鬼对话很有感染力,让读者有“灵魂震颤”的感觉。而“我”则始终用一个未成年人的眼光在打量这一切。“我”其实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而是一个将所有线索串联起来的道具。“我”的思想活动,似饱蘸油彩的画笔,给一幅幅或狰狞或凄凉或动人的画面添上了浓墨重彩。
最后,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我认为“外爷”最成功。作为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外爷”的顽固、凶残、冷酷、无情掩卷后仍历历在目。在“妗子”去世后,全村人因担心其“双身子”下葬招开不吉不肯帮忙,舅舅不忍心对其剖肠挖肚,“外爷”乘打雷下雨停尸房无人照看的时机,果断地做出了“焚尸”的决定,造成了“天烧死人”的假象;在“老外婆”死后抢尸的半路上,遇到对方追赶不便隐匿尸体的情况下,“外爷”又毫不犹豫地痛下快手,将母亲的尸体进行肢解。这些骇人听闻的举动,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内心死守“三从四德”“人伦纲常”的传统中国男性才做得出来。其次是“老外婆”。虽然着墨不多,仅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客居他乡的风烛残年的老年妇女那种孤独无助、羞辱交加、左右为难的心境描写得淋漓尽致。即使面对儿子的恶语相向,这位善良的女人仍然不失母爱,用自己的言行艰难地表达着对儿子的亲情,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常理。“二哥”的形象塑造得也比较成功。作为年轻的一代,按理说他的处境应该比前辈们要好些,但是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一心要保护爱人的他,选择了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抗争——杀死大哥,结果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妹子”、“苦妹子”的形象也比较丰满。相比而言,“妗子”的形象略显单薄,作者对其死因缺少必要的说明。如果能稍稍多加几笔对“妗子”与“舅舅”的感情交代一下,读者一定会更容易理解当事人的心理和言行。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很有力量的充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一扫文坛上的低俗萎靡之气、闭门造车之风,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仿佛振聋发聩的呐喊在黄土地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