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的时候,在一个叫白家川的村子岔路口上山,另一条路则通向延长县东部的安河、罗子山、南河沟等几个乡镇,我从未去过那里,一直对那条路所延伸到的陌生地方充满着种种幻想和期望。
入秋的一天,受县文联之约,我们一行九人,乘车前往南河沟乡的“狗头山”采风。汽车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颠簸疾驰,翻山越岭两个小时后停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脚下。早就听同事、朋友讲述关于“狗头山”的传奇故事,现在我就站在它的脚下,心情十分激动和兴奋。
在南河沟乡西良村村长刘富德和现年76岁高龄的赵文英老人带领下,我们开始攀登“狗头山”。 走上蜿蜒的乡间小路,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色便呈现在我们眼前,“狗头山”巍峨地耸立在上面,却看不出狗头的模样,在它的北坡下,一大片柏树林郁郁葱葱、高昂挺立,煞是壮观,酷似天山牧场的壮丽景色。沿着山路向上走去,漫山遍野的花草扑面而来。
点缀在山野中一支支像麦浪般白色的“红箭”草,在一阵山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轻歌曼舞,置身其中恍惚身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蓝天白云下,山野间各色绿草野花争奇斗艳,不像是秋日的景象,倒像是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延长县境内光秃秃的沟壑山卯之中我很少见到这样独特的自然景观,顿时被它的秀美惊呆了!
在上山的路上,赵文英老人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狗头山”的传说和故事。“狗头山”原名叫“石阁山”,在秦、汉时期山上就建有寺庙,庙里还有和尚。山顶的西边建有“老爷庙”、南面是“娘娘庙” 、北面是“天顶庙”以及“中庙”、“马庙”等十几座庙宇。
但是,在1947年这些寺庙却被一场大火烧光了,追问缘由却大出我们的意料,老人说,这火就是他和村里人放的。并解释说:当时,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有一小股蒋匪军盘踞在狗头山上的庙里,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们便时常出来残害、杀戮八路军和当地老百姓。1947年底,八路军相继解放了北部的榆林城和南部的宜川县,盘踞在“狗头山”上的蒋匪军知道末日来临,便仓皇逃离。共产党八路军害怕敌人再回来祸害老百姓,就带领当地老百姓上山烧掉全部寺庙,为的是敌人再来没有栖身之地。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觉得老人倒像一个英雄!
沿着荆棘密布的山路我们艰难地登上了“狗头山”顶。终于看到了所谓的寺庙,东一处、西一处,却是一座座残缺不全、破烂不堪的石窑洞。还可以看见许多破碎的石碑上面模糊的文字。还有一座石龟,听村长说,盗宝的人搬了几次没搬动,留了下来。山顶的中部有一个直径约1.5米、深约2米的石坑,周围堆满废弃的石块,听村长刘富登和赵文英老人介绍,“南蛮子”(对南方人的称谓)来这里盗宝,走到这里累了,就睡在山顶,顺手把戴的草帽放在身旁,醒来时发现草帽离自己很远也很高,发现这座山好像长高了,觉得这山有灵气,就在上面挖宝,直到挖出了一个石狗头,山体内却流出一股鲜红的血,一直流到黄河里,此后,便改名叫“狗头山”了。
站在“狗头山”的最高处,极目四望,黄土高原的沟壑宛如一幅画家笔下的山水画,远处地平线的雾气与天相接,酷似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山南麓下如“太极图” 似的梯田、如蛇一样蜿蜒盘旋的道路、如美女玉臂般光滑的道道山梁;北麓,沿山坡一路而下,是大片挺拔直立的柏树林,满目苍翠尽收眼底;向东可以看见陕西和山西黄河交界的天堑,极其雄伟壮观!此刻,看着天空飞翔的鸟,天、地、人合为一体,我好像也感受到了鹰击长空、鱼游海底的乐趣!
浏览完山顶的壮美景观后,在村长的带领下,沿着山的东麓往下走,去观赏另一处景点“宝塔”。 这里的山势很险要,走在狭窄的山路朝下望去,大概有一、两百米深,大家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格外小心,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
关于“宝塔” ,村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住在山上的一个和尚修炼成仙,天上飘来一片云彩来接他上天,他不相信,就把自己睡的一块凉席放在云彩上,结果云彩驮着凉席飞走了,他自己试着腾云驾雾,结果掉下山崖摔死了。佛教的宗旨是“心诚则灵”,由于他的心不诚,所以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尽管如此,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这座“宝塔”。
围绕这个传说,又延伸出另一个故事,由于有了这座“宝塔”,生活在“宝塔”北面村子的人,一直出大官;生活在“宝塔”南面村子的人,出的都是文人。所以,南面村子的人认为是“宝塔”压住了他们的风水,就强行拆掉了“宝塔”。塔北的村民又重新垒起了这座“宝塔”。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用石头垒起的塔,并非原来的那座。
在远处看“宝塔”并不比延安的宝塔有丝毫的逊色,但走进一看,原来是一个高约4、5米,用石块垒成的三层小石塔。“宝塔”建在一座非常险峻的石山卯上面,奇山异石分布其中,几棵百年松树长在峭壁之上,让人仿佛身处在黄山如画的风景之中。白文峰站在一块半空中突出的“鹰嘴崖”上,让我给他照张相,底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看着他大义凛然地站在半空中,大家都为他捏了把汗。我也想留张照片,于是屏声凝气地站了上去,感觉有点头晕目眩、腿肚发软,照完后还惊魂未定,有些后怕地说了一声:“好险啊!”
下了险峻的“宝塔”,我们又去向山北麓的“天顶庙”。沿着陡峭的山石和茂密杂乱的荆棘,走到了一座破落的旧院落里,丝毫看不出有任何佛教的印记。倒是墙外发现一个石狮子和一块刻有“皇帝”字样的石碑。石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看上去年代久远,但无从考证,要比现在石匠雕刻得生动形象。听村长说是盗贼偷到这里,由于太重没搬走所以丢弃在此。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如何保存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由当地村民还是由政府来进行保护,由于这里山高林密,保护起来并非易事,大家也就在无奈的叹息声中遗憾地踏上了下山的路。
“狗头山”雄、奇、秀、险的地质地貌,四季常青的百年松柏,漫山遍野的花草,形成了一幅万类霜天竟自由的美丽画卷。动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真希望县政府尽快制定出开发“狗头山”旅游区的日程表,好让沉寂多年的世外桃源公之于世,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和感受“狗头山”壮美的自然风光,也让偏僻贫瘠的山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当我回首看着这片美丽神奇的“神山”时,相信那一天不会再遥远了!
张阳村见闻
告别“狗头山”,驱车前往十几里地外的张阳村,进一步了解关于“狗头山”的传说故事。一到村口,便看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池塘,和陕北许多村庄一样,池塘靠收集雨水,来解决农田、牲畜的基本用水。几棵粗壮的大槐树围绕在池塘的周围,民房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
让我感到新奇和意外的是,这里的房屋建筑风格和陕北许多地方有很大的不同。窑洞作为陕北民居,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但张阳村的民居多为“人”字形结构的瓦房,走进村长家的大门,好像进入了陕西关中一带的民居中一样,倒不象是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好客淳朴的老乡又是递烟又是倒茶,把我们迎进门,张罗着给我们做饭压“河洛”。
乘着空隙我和白文峰到村中转转,村子里很安静,并没有看见几个人,池塘对面的一个房子门前却很热闹,我们两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村上的阅览室,闲暇之余村民都到这里,了解天下大事、领会政策方针、学习农业知识,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房外的墙壁上挂满各类报纸、杂志等读物供村民阅读,走进房内,书架和书桌上各类书籍一应俱全、摆放整齐。
一位精神矍铄、笑容满面的老者热情招呼我们进来观看,在与老者的攀谈中我们得知,他就是负责开办这间阅览室的。老人名叫古怀玉,今年已经82岁的高龄了,虽然耳朵有些聋,但丝毫不影响他当图书管理员的热情。老人拿出来一个本子,让我们看他写的毛笔字,字体工整、清秀俊雅,有深厚的功底。着实让我们对老人多了几分敬意,我不由的拿起手中的相机为他拍了几张,老人高兴的满口道谢。
老人向我们介绍起了张阳村的文化渊源,早在清朝光绪年间,村里就建有一座“观音堂”,就是村民开会、娱乐、学习、活动的场所,文化传统沿袭百多年,“观音堂”也几经翻修,直到1957年,由于阴雨连绵冲垮了池塘底部,“观音堂”毁于一旦,后又多次修建。2003年,在县文化局的高度重视下,重新出资建成阅览室,村里的文化生活继续得以延续。
当我们问及老人家庭情况时,他满含热泪的倾诉不幸的命运,抗战时期他曾是八路军战士,负伤后就回到家乡,成家务农。老伴死的早,前几年儿子、媳妇相继害病死去,只留下两个孙子也远在他乡,就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多亏村里经常招呼他,2003年让他管理这个阅览室,给他一点工资,虽然年纪大了但多少也能为村里做点事。听到这,我们两心情也很沉重,于是乐善好施的白文峰慷慨解囊给了老人一百元,表达我们的心意,老人怎么也不要,硬是塞在他手中,老人说:“好人啊!我碰到好人了!”
在村长家吃过农村天然绿色的美味饭菜,下午我们一行人在村委会召开座谈会。请来了张阳村的古怀玉老人及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讲述关于“狗头山”的传说故事,没想到76岁的赵文英老人从十几里地外的西良村也赶来参加座谈会!让我们看到了老乡们对开发“狗头山”急切心里。
听村民们介绍,张阳村是延长县的文化村,多年来有着传统的文化学习氛围。村里原来人口兴旺时达到400多户人,逐渐递减到2007年的100多户,办了许多年的学校因为没有学生被迫停办,大部分学生都转到县上去了,目前张阳村考上大学的4人、大专10人。由于离延长县城和南河沟乡都太远,张阳村的村民赶集都到十几里地外宜川县的疙崂镇去。
会后,我们去参观村里一座古老的风情建筑——“绣楼”。在电影、电视里看过抛绣球的场景,但还没有真正见过。走过村里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瓦房建筑,进入一家院落,看到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二层木制阁楼,由于年久失修,有些破烂不堪,里面只存放一些物品。村长说这就是过去女子抛绣球相亲的绣楼。同行的两位美女登上楼去“抛洒”了一次绣球、做了一回“绣女”。我在畅想中感受和回味那个时代男女的爱情故事,当女子把绣球扔到心仪的男人手中时羞涩幸福的表情,男子奋力在众多竞争者手中抢到绣球的兴奋和喜悦。倒也充满着别样的激情和浪漫!
当我们坐上车准备走时,82岁的古怀玉老人满面笑容的向我们招手道别,我从车窗里回眸瞬间,看见老人此刻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黄 河 思 绪
我虽然身处黄土高原的腹地,距离黄河也不过百公里,但始终无缘见到这条“中国龙”。9月21日下午,随县文联采风团一行,风尘仆仆的来到位于延长县南河沟乡的黄河岸边,实地观看延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见到了久违真实的黄河,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宿愿!
一下车,宽阔的黄河大峡谷即刻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以看到河对岸山西一侧直立的悬崖峭壁,如刀削斧砍般整齐,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让人赞叹!此处河漕宽度约500多米,黄河的宽度却只占了整个河槽的三分之一,在陕西一侧另外三分之二的河槽上面全种植了农作物。可以看到“退耕还林”政策给黄河带来的变化!黄河中、上游水土治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十多年前的延河、黄河经常爆发洪水,为了使洪水顺利通过,国家经常投入巨资拓宽清理河道。现在的黄河河道居然可以种植农作物,不能说这不是个奇迹!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几千年来黄河象一条巨龙始终不知疲倦地奔腾、咆哮、驰骋在中华大地上,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孕育了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同时也饱尝她爆发时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距离延河与黄河的交汇处还有一小段路程,于是我们漫步走在黄河河道松软的沙土上,我似乎听到了激情澎湃的“黄河大合唱”、感人断肠的信天游“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我好像更真切的感受到了黄河的美丽和力量!就是这黄河天堑,阻断了日寇铁骑西进的步伐,黄河不仅养育了泱泱华夏,也护佑着亿万中华儿女!
河道中央种植着一株株黄河沙滩枣树,早就听说黄河边 “狗头枣” 的美名,看看四周没人,伸手摘的几颗,细细品尝,其枣肉厚、味香、汁甜,果然名不虚传,不由的多“偷”了几颗。
继续朝延河与黄河汇合的方向走,一块块从上游冲下的巨石,横七竖八的躺在河床上,好像经过长途旅行,早已疲惫不堪。大的石头有汽车那么大,小的如鹅卵般小。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石头,好像儿时在延河里嬉戏时丢掉的那些石头,被水冲到这里。小时候,懵懂的知道,延河的水会流入黄河,黄河的水最后会流入大海,所以就给各种瓶子里面装入东西,就是所谓的“漂流瓶”,扔进延河,想象着它会漂到黄河,有人会捡到它,但却始终都杳无音信!从未出过远门的我,很想知道大海的模样,于是儿时的那一年,折了许多小纸船,放进河里,目送着那些小纸船漂走,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些载着我的希望和梦想的小船是否已经到达大海彼岸?
到了,终于看见延河与黄河的交汇处了。黄河犹如一个壮小伙,从北面大步而来,但到此地脚步却明显放慢了,这儿的河道宽、水很浅,裸露的河石与水发出哗哗的响声。经常从家门口流过的延河,此刻,宛如一个准备出嫁的女子,正从西面的一个河谷中缓缓走出来,静寂而羞涩地与黄河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一路欢声笑语的奔向远方的大海,那里就是她们最完美的归宿。小溪的归宿是延河,延河的归宿是黄河,黄河的归宿是大海,有一天,大海里的水,蒸腾到天空,重新变成雨水又回到小溪的源头。自然界也许就是这样平衡有机的轮回着,才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万物,不断的繁衍生息绵延万代。
由于这次活动的时间并不充裕,只有匆匆拜别初识的黄河,充满无限依恋的踏上归途。真希望能好好地认识黄河、亲近黄河、感受黄河雄壮的美。也许,下一次就在黄河的入海口,去感受另一个更博大浩瀚的世界——海洋。
20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