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钢丝面”的故事

作者:秦飞鹏 录入:秦飞鹏 来源:凯风陕西  时间:2016-1-25 15:44:13 点击:

“钢丝面”的故事 

    近来老父亲不断地提起当年难忘的"钢丝面",跑了不少地方询问了不少人,延安好像没有饭店再卖曾风靡一时的"钢丝面"了,我想,如果哪个饭店能恢复这种包谷饸饹面,它的生意一定会红火的,说实在话,"钢丝面"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陕西风味小吃!

     钢丝面是玉米面制成的,状似干燥脱水之饸饹面。制作时先将玉米面稍加水分拌湿,经专门机器强力挤轧而成。其色泽金黄,细若毛线、长若绳索,刚而不脆、软而不绵,食之柔韧有力、和润滑口,一反玉米面之常态。其物理变化和钢材冷作硬化过程相似。

     钢丝面始于何年不得祥考,听我父亲说,他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九六九年,其时虽然文化大革命的狂潮略有缓解,但仍热浪灸人。一天,我父亲到医院瞧病去,途中见一年轻男子在自行车后衣架上驮了一大团类似于黄毛线的东西,车轮飞转起来它虽颤悠悠的,仍硬而挺直,并不散乱。说电线不像电线,像绳索不像绳索,说金属制品又不像金属制品,使他百思不得其解。

     归来和同事谈及此物,一事理通达、多经广见的同志才告诉他,它就叫钢丝面。不由得使他惊异于造物者的神奇和它名字的贴切。

     人们把玉米面加上糖精做成窝窝头,或是把玉米碎成碴子熬粥吃;把高梁或小米,和大米掺起来做成“二米饭”吃。但这些吃得久了,就不爱吃了。粗粮总归是不如细粮顺口。

   自从出现了钢丝面,情况有了变化。钢丝面并非真象钢丝,要是那样,恐怕得“铁嘴钢牙”才敢下口吧。那是用玉米面或高梁面,有时用小米面,压成直径两三毫米的细丝,象合烙那样浇汤吃,或拌炸酱吃。但它比合烙要瓷实得多,而且拿来就是熟的。它又不同于现在压面机做成的切面,因为它的断面不是正方形、长方形,而是圆形。我没有考证过钢丝面的命名由来,想来不外几个原因:一是其粗细和十二号钢丝差不多,二是它有一定的弹性和强度,另外吃了它经饿,耐消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钢丝面的确不同于以往粗粮的做法,吃着也感觉不错,尤其是高梁面做的那种,口感更胜一筹。钢丝面也着实让人们喜欢了一阵子。

     但是不管什么饭,架不住人们经常吃,时间一久,人们免不了有点儿情绪,于是单位出现了叫“钢丝面”的歌谣。你可能听过林彪“语录”《老三篇》歌:“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做为座右铭来学,那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就是这曲子,但词儿变了:“钢丝面,不但百姓要吃,干部也要吃。钢丝面最容易吃,真正消化就不容易了。要把钢丝面做为任务来吃,那一级都要吃,吃了慢慢消化,搞好思想革命化。”这歌谣不胫而走,单位里的人差不多都会唱。但钢丝面还是照样吃。

     后来打倒了“四人帮”,实行了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在发生着变化,粗粮的比例越来越小了,钢丝面自然也少多了,到后来几乎见不着了。干部们拿粗粮和老乡换鸡蛋吃,有的干脆自己养起了鸡。人们只是偶尔吃顿粗粮换换口味。

     迄今为止,我们好长时间没吃过钢丝面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衣食住行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虽然现在在菜市场里仍然能看到它的身影,但那只不过是许多人对西餐大菜厌倦后的一种返璞归。

     那天出差路过乌兰察布路,一家餐馆门上赫然写着:“钢丝面大王”,而且还是“独家经营”。不曾想,这“钢丝面”如今竟登上了“大雅之堂”,仿佛“宫廷御膳”一般。一种怀旧的、抑或是好奇的心情的驱使下,我走进了这家餐馆,那号称“大王”的钢丝面,其身价已是十数倍于当年:凉拌的一碗两块五,肉汤的一碗三块!那面压得很细,不及当年的一半,是玉米面掺小米面做的,吃那味道,是很不错,但再也不是当年那“钢丝面”的味道了!


 

作者:秦飞鹏 录入:秦飞鹏 来源:凯风陕西
  • 上一篇:老人的幸福
  • 下一篇:过年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