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煤油灯下

作者:王德荣 录入:王德荣 来源:原创  时间:2015-12-28 16:27:25 点击:

 

    

煤油灯下 

     随着时光的流逝,每次回到久别的故乡,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在老屋的门前,伫立许久。曾干净整洁的小院随着父母亲的先后离世,如今蒿草满地。曾温暖了全家几十年的那些土窑洞也即将坍塌。透过破烂的窗户瞅着屋内,一件件曾与全家朝夕相处的物品,几乎都原封不动的摆放在那里,只是积了厚厚的尘埃,无人光顾,更无人守候。让人不由生发出莫名的伤感。在紧挨老柜子一个尘封的角落里,我忽而瞅见了曾为全家带来无数光明,点亮美好希望的那盏煤油灯,它孤独的躺在那里似乎等待着主人的回归。面对曾陪伴多年的煤油灯,我兴奋激动,但又一时无语。

    依稀记得:在农村没有通电的那些年月里,傍晚时分,当庄稼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脚步,从乡间的路上走向属于自己的窑洞时,洒落在大山深处星星点点似的灯光就忽明忽暗的亮了起来,家家户户照明靠的就是一盏煤油灯。如果你是一个出门在外的夜晚行路者,正为前不着村,后不着点而万分焦虑时,忽而有若隐若现的灯光映入眼帘,心中会立刻顿生一片光明,你心中的胆怯也就少了许多。热情好客的父老不会让你挨饿受冻,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用老百姓的话说,“谁出门还背锅呢”?因为有灯火的地方,就会有人烟的存在。

也曾记得:在贫困的岁月里,母亲白天除了要参加生产队的高强度劳动外,晚上还要打坝修水利搞夜战,总是睡的很迟很迟。有时,我一觉睡醒后,依然看见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独自一人,穿针引线,为儿女们缝鞋补袜。那时,记得母亲把灯光总是调的很暗,现在想来,一是为了节省些煤油,二是怕火焰旺了,散发出的黑烟熏呛熟睡了的儿女们。在多少个这样的日日夜夜,年年岁岁里,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使儿女们不断的健康成长。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曾记得:小时候我们从学校放学回到家里后,也没有多少贪玩的时间,小小年纪就要帮大人干许多如寻猪草、劈苜蓿、扫院、喂鸡、喂狗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及农活及家务。致使老师布置下的一些家庭作业都要在晚上完成。(不过那时家庭作业很少,就是写当天学过的一些生字)。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趴在土炕的光席片上,在忽明忽暗油灯下,开始了背课文写作业。写完后,没有什么好玩的,就用一双小手做出狗、兔子、老虎等一些图案,利用煤油灯散发出去微弱的灯光反射在炕墙上,以此来取乐开心。有时,我们争抢着拼图案,看谁模仿的像,一不小心,就会把煤油灯戳到在地,母亲会骂道“嫩娃娃,不能乖乖一阵”,我和姐姐哥哥们都会互相埋怨一阵子,谁也不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只好乖乖的安静上一阵子。也有很多时候,窑洞里已经很暗了,她还是不把灯往着点,我就用火柴悄悄地把灯点着,她有时候过来就一口吹灭,意思是节约着用。现在想来,这绝然不是节约与浪费的问题,而是一位平凡母亲,在困苦的岁月里所秉持的一种持家风范,这种风范,弥足珍贵,引领我们全家不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感恩煤油灯!感恩勤俭持家我的好母亲!

又曾记得:父亲从工作岗位上离休回家赋闲后,每天都要看一些书。也许为了看书方便,父亲把原来用墨水瓶作为灯瓶的煤油灯更换成了用吃完药的空药瓶作为油瓶。空药瓶盛油量多一些,而且外观也比墨水瓶看上去“上档次”。我有几次看见父亲总是把废弃的铁皮小心翼翼的卷成细细筒状的灯芯,再在里面穿上一根捻子,为了固定灯芯,又在煤油灯的盖子上套上一枚麻钱。一盏漂亮的煤油灯就做好了。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天清晨父亲总是醒来的很早,戴着一副老花镜,在煤油灯下重温自己心爱的医学类书籍,翻阅心爱的中国老年报,不时用钢笔勾划记录着一些有用的东西。遇到一些生僻字,就不停的翻阅字典,直到弄懂为止。也许在煤油灯下养成的这种特有的读书习惯,我很少看见他正襟危坐的座在桌椅上读书看报写字,他总是把自己的两个胳膝盖当作书桌。即使后来村子里通了电,父亲又在电灯下也一直保持着自己那种特有的读书习惯,直到离开人世。

更不能忘记那一年,我离开村子到二十华里的一个小镇去求学,小镇也刚刚通了电,隔三岔五就停电。父亲知道情况后,一次遇集的日子,我正在上课,父亲从一个帆布黄挎包里掏出来用报纸包裹的一个严严实实的一个小东西,我还以为是啥东西,正要开口问时,父亲说:这是我给你做的一盏煤油灯,停电后,晚上你看书写字能用得着。小镇三年的求学时光,这盏煤油灯真是派上了不少用场,黑夜中一直与我相伴,让我真挚的感恩父亲亲手为我做的这盏煤油灯。

悠悠故乡情,难忘煤油灯。如今,在这灯火辉煌如此美好的幸福年代,煤油灯,尽管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尘封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但仍是我人生岁月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不管以后我漂泊浪迹何方,步履迈的如何沉重,如何艰难,我都会把你真情拥有,都会把你深情歌唱!

                             

 

 

 

作者:王德荣 录入:王德荣 来源:原创
  • 上一篇:父亲·家风·名望
  • 下一篇:摄影.美.人品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