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会是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怀有梦想就能走出困境,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刘荣发,就是这样一个经历风雨而梦想不变的人。
养猪,在农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技术含量低、工作环境差、风险高的行业,可刘荣发在此行业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他经历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提起自己的养猪场,刘荣发坐在办公桌前,手中不拿任何稿件,抬头挺胸说得滔滔不绝。他说,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位于延长县七里村镇罗家川村岭子台,距县城7.5公里,占地面积30亩,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延长县丰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2005年他用三间草房,五间平房不断改造发展而来的。
他起初在县城畜牧局上班,看到陕北的大山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青草,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就在这里租地,成立了个草业公司,寻思着利用这些草搞点副业,既可为当地百姓提供方便,也能增加些经济收入。可万万没想到2005——2007年,政府提倡劳务输出,好多青壮年都去外地打工,留在家中的唯有老弱病残者,大大影响了他的草业公司发展前景。
2007年,全国猪肉价格暴涨,市场需求量供不应求,国家着力扶持发展畜牧业,刘荣发就顺大局而流,注册资金三十万,改草业公司为牲畜养殖。那年,他雇工人修好猪舍,走街串巷从市场买回40头土猪,购买了《养猪技术指南》、《杂种猪快速育肥术》与养猪技术光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和《乡镇百业信息报》等。白天喂猪,晚上住在公司加班学习。都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不假。开始,他虽从资料上学了些理论上的知识,但实践技术一窍不通,猪圈里的猪娃拒绝进食、相互撕咬、得传染病、陆续死亡等,搞得他整天昏头转向,寝食难安,好多亲友都劝他放弃养猪,改做其它生意,他坚决不肯,心里想着:“没有失败的历程,就难得到成功的经验。”于是,他坚持与自己的猪友们同吃同睡,随时注意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发育规律等,不断摸索新的喂养技术。另外,2007——2009年,他还不断出入杨凌农高会,坚持引进学习新技术,经常拜访社会同行,并与大家仔细探讨交流,这才使他的养殖场逐渐步入了正规化。
2011年,刘荣发的养殖场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6月他正式为自己的养殖场取名为“延长县丰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养殖场,通过四次技术改造,最终建成标准化猪舍11栋。2014年,公司固定资产达2334万元,资产总值3775万元。
谈起今日公司情况,刘荣发说的兴致勃勃。他说公司成立投产以来,始终坚持“科技兴司、诚信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宗旨,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农业循环产业,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特别是省、市、县科技部门,不仅给了他技术方面的帮助,同时,还给了他资金方面支持,从2008年至今,公司先后得到省、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创新基金专项等专项扶持资金113万元。因此,他先后对猪舍进行了技术改造,引进世界名优瘦肉型良种猪,建设起科技专家大院。
在发展过程中,省、市科技部门的领导曾多次来他的公司进行调研,并和专家大院的专家们一同研究,攻克产、学、研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大家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研发的《斯格尔瘦肉型猪的温棚繁育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和《猪的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县科学技术一等奖,《斯格尔瘦肉型猪的温棚繁育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同时还获得了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科技成果得到了省科技厅的认定与登记,企业被省、市、县部门命名为民营科技企业、现代养殖示范园区、省扶贫龙头企业。
在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方面,他投资100万元,先后从河北裕丰、四川绵阳引进斯格尔15、23、33系,约克和杜洛克等祖代种猪200余头进行繁育,改良当地土杂猪,培育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斯长、斯大及大长二元猪8万余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提高了肉的品质,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800余农户走上养猪致富之路,间接增加农民收入2000余万元。
公司还充分发挥专家大院的作用,开展农民养殖技术培训17次,培训农民500人,使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解决养猪场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他访问专家,合理利用资源,投资400万元建起了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和600立方的大型沼气供应站,年加工固液体有机肥5400吨,产值260万元,既增加了公司收入,又解决了环境保护与部分果农肥料短缺的问题。
“开公司不容易,带动广大贫困户走发家致富之路更不容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的路上没有汗水是行不通的。要想干一番事业,就得一步一个脚印稳步而行。”刘荣发说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芸芸众生都在用一生的心血丈量、实践。刘荣发凭着一种信念、一份执着、一片真情、一颗爱心,踩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最强音,也成了延长县老百姓心目中科技致富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