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旱 井

作者:千年明月 录入:千年明月 来源:原创  时间:2016-4-14 9:54:33 点击:

 旱井作为一种建筑,让人觉得很难堪。在人的印象中,建筑当是和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等连在一起的,而把“井”视为建筑,是不是显得夸张了点.建筑需是让人仰视的啊。

 一眼垂直地表而向下纵深的地穴,一口随时可以吞污纳垢的窖洞,无论如何也难以和亭台楼阁为伍的。视旱井为建筑,的确唐突了些,正如把昙花称为花,蜥蜴称为龙一样。旱井与水井一样,它倾注了智慧、消耗了人力,占用了空间,后来又穿越了时间。只是旱井摒弃了曲致,退去了文饰,拒绝了釉彩,呈现了秦风汉韵,粗犷质野,扎根于黄土高原,直视着亘古的蓝天、白云。

 很难考证,井是否是人类建筑的鼻祖,与人类最初遮风挡雨的屋舍同时,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它是了不起的,不是吗?旱井存留了天雨,扶起了高原斑驳的绿,也留住了迁徙的脚步。旱井的水啊,还浇铸了生命的智慧与坚挺。

 雨水在北方的盛夏,可是一种奢侈品.农人歇坐于田埂,眼看着打了卷的纹丝不动的玉米秧,不由地抬头望天,并不悠闲地望那偶尔飘过的白云,又目送着无情的云影飘到另一个村落,直到山的那一边。

 早霞的光投过来,层层乌云也铺过来,雨开始击打冒烟的地面,人们打开久封的井盖,雨滴们便欢悦着汇在一起,成为一股并不清澈的流水,汩汩的淌进旱井里去,浸润着已经发涩的井眼,抚摸着枯肠一样的井壁,井底。

 旱井真可谓一种未雨绸繆的智慧,在旱情频仍的年月,它是农人为已倒伏的庄稼筑起的最后的防线,使已发黄的高粱不在变枯。雨水的有效存储,原是以备不时之需的。这窟窿一样简陋的旱井,藏有高原人生存的密码呀。

 恶劣的环境,培育了高原人忧患不屈的品格,这品格已然汇入天雨的浊流,消释在人们的血液里,浇铸在人们的骨子里。很久以前的事吧,高原连年大旱,一时赤地千里,饿殍遍途。而此时,独有一户人家免过此劫,等到了第一滴天雨的降落。这当归功于成天围着锅台的小媳妇。她在每次小米下锅前,从备好的米中,匀出一小撮儿,存放在一口米缸里,年月一久,竟存放了整整一大缸。而正是这米,成了这户人家免灾的渡难的方舟。

 在今天,旱井渐已湮没在悠悠历史中,只留下一种符号式的品格。他背靠大地,面朝蓝天,用并不魁伟的身躯,以一个决斗者的姿态与天空对峙,向冷漠的上苍和皴裂的大地,为苦难的生命索取一片生命的绿叶,索要一个并不富有的季节 。

 不得不说,在长长的岁月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原人,为旱井轻轻地吟唱赞美呢。尽管它背影已远,可它的浊流在高原人的心中,依然可以映出日月,映出白云,依然可以激荡生命的蓬勃和欢悦呢。



作者:千年明月 录入:千年明月 来源:原创
  • 上一篇:金钱·理性
  • 下一篇:为爱坚守三十载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