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拜谒志丹陵园

作者:思源 录入:思源 来源:原创  时间:2016-4-1 9:37:08 点击: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

    像这样歌颂刘志丹的民歌有很多,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传唱。这些民歌悦耳动听,朴实自然,亲切感人。歌颂了一个对党赤胆忠心、为革命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民族英雄。

带着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带着这段历史的厚重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拜谒了“志丹陵园”。

想起几年前,我曾带着一样的感受在子长县参观了“谢子长陵园”。谢子长和刘志丹是最亲密的革命战友。他们都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都是陕北人们最为崇拜的英雄。人们为了隆重纪念这两位英雄和他们的战友们,修建了陵园,并因此将原为安定县改为子长县,原为保安县改为志丹县。更为有趣的是,这两位英雄的陵园都是建在山坡上,都位于县城之中,都成为小城标志性建筑,两个小城都因英雄而闻名。这或许是巧合,这或许是英雄心灵相通,但不管怎样将陵园建在城市之中是少有的。对于这两个城市的人们来说,我认为是幸运的,幸福的。可以与英雄朝夕相伴,可以净化心灵,鼓舞心志。

志丹陵园位于志丹县城的一个山坡上,座北向南,环境优美。陵园的牌楼高大精美,顶子重檐斗拱,贴金彩绘,古色古香。牌楼上“刘志丹烈士陵园”七个大字,庄严肃穆,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牌楼前两头高大的石狮,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日夜守卫着陵园。

穿过牌楼走进陵园。园里干净整洁,松柏成林,郁郁葱葱。石砖铺成的斜坡两旁是高大青翠的松树,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排开。斜坡路中高大威武的志丹雕像映入眼帘:浓重的眉毛,深邃的眼神,高高的鼻梁,面带微笑。身披大衣,右腿弓立,双拳紧握,一拳握于胸前,一拳贴于腰间,似乎站在高山之巅,船头之边,阵地最前沿,指挥着千军万马,展现给人们一幅随时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战死沙场的样子。这也许是雕像设计者所正要表现的深刻寓意。两旁竖立的石碑上由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群众领袖,人民英雄”题词,在夕阳照射下熠熠生辉。

绕过雕像,曲径通幽的砖铺小路继续向上延伸,消失在陵园浓荫之处。就在这条神秘小路的左侧,我们参观了“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刘志丹生平事迹共分为七个部分,即:在时代的激流中成长、渭华起义与兵运活动、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开展游击战、统一西北革命根据地、坦荡无私的宽大胸怀、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每一部分的标题又都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述出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馆里的墙壁上贴满了照片、路线图,陈列柜子里整齐的摆放着英雄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书信、枪炮等。还有不同形式的雕塑让人如临其境,亲切自然。虽然简单素雅,但每一样都是英雄短暂人生的再现,是人们对英雄最为亲切的怀念。

通过参观使我对刘志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一个世纪以前,英雄生于陕北小镇。他从小聪明好学,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从那个时候,他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见识,受新思潮的影响,革命的种子就在他的心里开始萌芽,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过领导学生运动。随后先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都以失败而告终。

1931年9月,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间,他指挥西北红军歼敌5000余人,缴3200余支,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靖边、保安6县,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开辟北起长城,南至淳(化)耀(县),西接环庆,东临黄河约20多个县域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正规部队2个师9个团近万人,时国民党报云:“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己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陕北已成了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惟一保存下来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仅33岁。刘志丹牺牲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陕北人民一片悲痛。全城军民缟素迎灵,纸钱飞舞,哭声震天……前来祭奠的人群,久久不愿离去。英雄虽然走了,但他劫富济贫、出生入死的英勇事迹,陕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毛泽东后来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是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最好褒奖。

走出陈列馆,迈向陵园深处。听讲解说:“脚下的台阶有33个,代表了刘志丹33岁年轻的生命。”听了讲解员的解说,每迈一个台阶我的心情愈加沉重。其实,我们的英雄在二十出头就成为陕北的革命家、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热烈拥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及其领导的红军时时处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发展到今天,更加证明,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我们党正是因为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和群众的血肉关系,才有了今天的巨大成就。

走进陵院,院里宽广平坦,绿荫如盖。一个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江泽民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所有的题词当中,和谢子长陵园一样,毛泽东是最多的一个,都曾三次为两位英雄题词。观古今,能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如此多的赞誉人没有几个。当然如果不是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创立了陕北红军革命根据地,远在万里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及中央红军,能否找到更好的落脚点就很难说。诚如毛泽东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美国作家斯诺、索尔兹伯里均在其著作中给予了刘志丹很高的评价,索尔伯里在其名著《长征一—闻所末闻的故事》中称刘志丹为“陕西罗宾汉”。

在所有石碑当中,有一块毛泽东题词的石碑,最引人瞩目。石碑左上角被打碎,碑上的刻字被刻掉。讲解员说:“这块石碑是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陵园遭到了破坏,好多石碑被损坏。后来陵园得到了多次修建,一些损坏的石碑放在了这石碑陈列馆里的玻璃柜里被保护起来,现在陵园成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保护建筑物。”刻去的是字,刻不去的是历史,英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损坏的石碑已成为趣谈,又是一次历史的见证。

在碧瓦琉璃、雕棱画柱、庄严肃穆的纪念堂前,我们默默伫立,深鞠三躬。抬起头,天气似乎阴郁下来,几只小鸟,拍动着翅膀从纪念堂前缓缓飞过。一个身着红色上衣的小女孩,手捧鲜花从我身后走向前,将鲜花放在纪念堂前的台阶上,转身消失在陵园门外。此时,我突然有了另一种感触:陵园的作用不仅在于教育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继承先烈遗志,还在于教化育人,发扬光荣传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走出陵园,天空已经暗淡下来,天边的火烧云映红了红都。志丹城里车辆来来往往,广场、街道旁休闲的人群悠闲自在。此时,我的心情依旧起伏不定。就让我以一位文友的诗歌再次对英雄表达无限的敬佩和怀念吧!

                 陕北刘志丹
            红军长征旷古艰,七造红军落脚点。

        一路苦战闻陕北,会师吴起投志丹。

        红都初定多壮志,带队请缨跨雕鞍。

        东征黄河力拼杀,血染征衣壮阵前。

        保安易名志丹县,土埋忠骨定山川。

 

作者:思源 录入:思源 来源:原创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