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来自网络)
出延安城,在连绵不绝的淫菲秋雨中,顺着已经清澈复又浑黄了的汤汤延河一路东去。
在快到李渠镇的一个岔路口,汽车朝左往里一拐,便直奔东北方向而去。
而东北方向的元龙寺大川,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号称延安六大米粮川之一的五羊川
考斯特中巴车的马达“嗡嗡嗡,嗡嗡嗡”地轻快吟唱着,在五羊川道柏油公路上欢快地飞驰着。眼前闪过了陈家屯,又闪过了马家屯,再闪过了路口旁边高大的石刻牌坊,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一路飞奔向前。
放眼朝车窗外望去,川地里等待收获的玉米、高粱、洋芋、红薯,糜子、谷子等秋庄稼,在秋雨后的阴沉潮湿的天气中肃然静立着,翘首企盼着主人前来收获回家。过水桥下的河道里,尚有河水暴涨后残留着倒伏的水草弯而不屈的倔强身影。 “到了,到了。”只听司机师傅一声轻唤,大家抬头一看,哦,原来到了今天此行的目的地——大山圪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北小山村。
大山圪塔,沙姓人家为主。据说,自祖辈上从江南水乡迁徙居住以来,已有54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新修的齐錾錾一线五眼石窑的沙家大院门外,左右两侧各栽种着一棵枣树,被淫淫秋雨浸泡过的红枣有的已经裂缝溃烂,有的凋零散落在荒草丛中,隐约间显得些许伤感凄惨。进了院子,左手靠墙边有一畦修剪管理整俨的蔬菜园子,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菜蔬大都收获完毕,唯有柳条枝干上缠绕着的茎蔓,还在秋风里摇晃着枯黄的叶子;抬头仰望,有两只、三只葫芦依旧吊在葫芦架子上,轻轻晃悠着深绿色线条流畅的妖艳身子。靠右手边有棵未知其名的大树,树冠如伞,根深叶茂地延续着生命的历程。
随着一众游人的脚步来到沙家宗祠大院参观。大门外靠山跟下,一棵白杨树叶黄灿灿,亮如金币,在寂静的山村里很是惹眼,“哗哗哗”地鼓掌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走进大门,除三座建筑沙家宗祠、展览馆和图书馆外,一搭眼颇为吸引我眼球的便是左边展览馆侧面的那棵楸树了,还沾着雨水潮气的树叶在季节的感染下,如期地呈现出她本应该呈现的颜色——红色,在阴云密布的大山圪崂里,在红砖铺地、青砖砌墙的大院里是那么的耀眼而灿烂,如同在为自己行将结束的一轮生命唱颂着赞歌。
伫立在展览馆门前,一幅对联提示着其存在的真实意义。上联:“观耧犁锄耙当思稼樯不易”,下联:“论衣食住行恒念物力维艰。”由此可见,视土地为生命,世代生活繁衍在大山圪塔的沙家,是如何重视农耕文明传承的。进了展览馆,满屋子氤氲的乡愁气息裹挟我的周身而不能自拔。看着那一件件近似原始社会略显粗糙的木制农具,那一件件纯手工艺打造水平的生活用品,那好像烟熏火燎的烧柴火的连炕锅灶,那体现上世纪工业革命成果的各样老式电器,无不勾起人们对往昔苦难岁月的深切怀念,无不激发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憧憬。是啊,居家过日子的我们,习惯了一日三餐丰盛食物给予身体生理上的富裕,习惯了华服美颜为虚荣精神心理满足了欲望。但是,越是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繁荣的当下,越是不能忘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不能遗忘母亲当年夜晚在晃动的昏暗煤油灯下,为家人衲鞋缝衣弯曲的身影,不能忘却十年寒窗苦读的艰辛经历……
宗祠大院右手边的图书馆门口亦有一幅对联:“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还未走进图书馆内,浓郁的书香气息便迎面扑来。近十个铁制的书架上,满满当当地摆着上至社会科学理论著作,下至学生课本各样杂志,既有中外文学大家巨著,亦有本土新老作家作品,工商科技医学法律应有尽有,不啻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宝库。在眼下视物质生活为上的环境中,难得其主人能够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不为物欲横流所动,重视家风家教的培育传承,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传统思想道德的巩固与提升,坚守做人做事的思维底线,对家人、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实在难能可贵。暂且剔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思想的影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改变命运”则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被无数事例印证了的真理,也是人类社会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不二法则!
在我们这样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黄土高原上,唯有脚踏实地,站稳脚跟,方可仰望星空,追求梦想。时代前进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各种思潮汹涌澎湃,相互涤荡。但是耕读传家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恪守的,不可逾越的一道原则性红线。
当我们就要离开大山圪塔时,刚才还阴沉着的天空开始放亮了,云层渐渐退去,山坡上那一团团的雾气已经消散,枣树上一颗颗红艳艳的枣儿,在散射的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汽车已经拐出村口,疾驶在返程的路上,而我的思绪好像还停留在大山圪塔那高门大户院子里……
璀璨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浩浩荡荡五千年,黄土地上的人们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皆因耕读传家终为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