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散 文 >> 内容

再访老庄河

作者:拓永祥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时间:2025/9/3 18:34:10 点击:

再访老庄河

俗话说不走的路走三回。怎么也想不到,时隔不到半年,我会二次踏进老庄河。

老庄河不是我的老家,这里也没有我的亲戚朋友,虽说青山苍翠,小溪绕流,鸡犬相闻,可在而今的陕北也不是其独有的。自退耕还林以来,陕北的村庄几乎村村如此。现在的陕北,真要找到光秃秃的山头、大风一起尘土遮天蔽日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我对老庄河情有独钟,两次都是怀着虔诚的心,急切地走进这个市级地图上都不标注的小山庒。

老庄河和延长石油的关系源远流长,我在《探访老庄河》一文中有过交代,正是这篇小文才为我再访老庄河创造了条件。

今年是延长石油创建120周年,央视将拍摄6集纪录片,全面再现延长石油120年的艰难发展历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老庄河曾是延长石油的后方据点和交通驿站。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延长石油厂按照中央决定,主动撤离。撤离前,工人们都将重要设备和物资掩埋在老庄河一带,胜利后再将设备取回,投入生产。《延长油矿史》记载,毛主席为其题词“埋头苦干”的陈振夏厂长,多次在此住宿,收集、保护延长石油散失在各地的器材。拍摄纪录片,老庄河自然是离不开的拍摄地点。摄制组不知怎么看到了我的《探访老庄河》,邀请作实地讲解,我当然愉快的答应了。

老庄河隐藏着许多秘密,不是一次、两次可以探访清楚的。

45日,在那个风和日丽的初春,我们走访了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说不清当年的情景。我们问到的事情,大多回答是听说过,好像有这么回事。央视摄制组要讲述细节,讲述具体事件,如掩埋设备的时间、转移时的路线、运输的方式,掩埋的地点等。过去我们只了解事件的概况,缺少对细节的挖掘。这次和央视摄制组合作,学到了挖掘真实历史事件的一些方法和重点,颇有收获。

天赐良缘,再访老庄河,我们遇到了回村居住的84岁的高彩雄老人。当年六七岁的他能记得许多事情,印象特别深的是石油工人用两个骡子驮两三根六七尺长的铁棍,骡子还能自如的拐弯,他们很好奇,跑前跑后跟着看。后来听大人们说那是钻杆。运输比较多的另一种物品是原油,一个骡子驮两个肚大口小的酒篓子,大人们说里面装得不是酒是原油,几乎两三天就有五六匹骡子经过。小孩子没事干,天天站在院子里看来来往往的石油工人把器材台上台下,就跟着他们在沟里跑进跑出,乐此不彼。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车水马龙的老庄河,它是延长石油在延长和永坪之间的运输驿站,为延长石油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延长油矿史》记载:“194610月,开始了撤退的准备工作。当时选择了延川老庄河作为后方基地,把钻井、采油、炼油和机修的主要设备转移到老庄河一带,进行了掩埋。”可当我们问到掩埋设备的地点,老人不知道。但他讲了一个很有趣的事:1959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老人们想起延长油矿在枣树湾埋过设备,如果能挖出来有多好。大家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折腾了几天,一个钉子都没有挖到。按照老人的指点,我们来到枣树湾。

枣树湾是绝佳的藏东西的好地方。整个山形像一个簸箕,靠近山根是茂盛的枣树,青枣挂满枝头,阳光下闪着光。前面是一亩多的平滩。巧妙的是,站在对面路上,甚至走到山根下,根本看不到枣树和平滩。只有爬上地棱,才能看清楚全貌。站在枣树下,我们浮想联翩,为我们前辈的聪明、智慧所折服,他们怎会选择如此巧妙的场地。猜想,延长石油人在掩埋设备时,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什么时间来取回设备,所以选择了有枣树的地方,用它做记号,永远不会消失,枯萎,无论多长时间来取,都能找到。更难想象的是,无论延长还是永坪,距老庄河都有近百里路程,他们怎么做到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把东西埋在这里,胜利后又悄悄拿走,这是何等的艰难,但他们做到了。这是对“埋头苦干”的最好注脚。

延长石油开发120年了,成了世界上最长寿的石油老人,本该两鬓沧桑,步履蹒跚,可现实的延长石油如日中天,欣欣向荣,进入世界企业500强,油气当量突破2000万吨。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大树底下乘凉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前辈的努力和付出。珍惜、呵护每一口油井是当代延长石油人的使命,我们要像前辈一样,用知识、汗水、甚至生命,保证延长石油这艘百年战舰行稳致远,更加辉煌。

夕阳西坠,回望宁静的老庄河,我有点恋恋不舍,衷心期待三访、四访的机遇。

作者:拓永祥 录入:夜莺 来源:原创
  • 上一篇:故乡的老槐树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翠屏文学网[www.cuipingwx.org.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办:延长县作家协会 地址:延长县文化综合大楼 陕ICP备1500899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