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高东峰)
安河古镇每年一度的农历七月二十三古会,以前叫骡马大会,后来叫物资交流会,再后来没有什么新的名堂了,就叫七月二十三古会。顾名思义,应该是流传了有上百年的一种乡村人文交融、互动交流的一种盛会吧。
七月二十三古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累了大半年的农民终于可以借此躲过烈日炎炎的考验,沐浴着清爽的秋风,放下锄头老镢歇一歇,喘口气的一个机会。与邻村老相识老故交以及亲戚朋友相聚交心,当然了,也有热心的媒人给两个不曾见面年轻人提前说好,叫他们在古会上彼此远远地瞄看一下是否中意,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下文。
应一位文友相邀,我们今天结伴去安河古镇赶一趟已经好多年没有赶过的乡村古会。可是,当我来到安河,隔沟遥望喧闹沸腾的会场,却感觉到如今的古会,没有了当年河滩里挤得水泄不通的热闹,没有了牛马驴骡牲口交易市场上的嘶鸣声,没有来回穿梭忙碌的交易中间人——牙子,也听不见小猪仔被外人人捉住时死命的尖声吱哇的哭嚎声,而更多的则是好多各种款式的汽车停放在安河的过境路两侧,还有的停在安河狭窄街巷里,交易市场的旁边和戏台的路沿下,也有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挤挤挨挨地在此一游。
中午了,杀了上午戏的戏台上躺着一个壮汉在打着鼾声“梦周公”。一个男演员照着镜子在认真描眉画眼,准备着下午的演出。与古会会长交流得知,秦腔剧团是古镇一个村里有成就的年轻人请来为古会增添快乐气氛的,连续三天的演出费用由他一人承担。乡亲们只需在交易市场按照一米三十元的标准向有关单位缴纳费用后,就可以租赁摊位,摆摊经营日用百货、各式农具、服装鞋帽,以及饸饹、烩菜、羊杂碎等各种饭食,尤其是个大金黄喧软的油条颇受顾客青睐。
挤进灰尘迷蒙、油烟味飘荡的会场,耳闻目睹四周来往的朴实善良的农村人,切身感受着什么是真正的接地气,什么是人间烟火,什么是大道至简。
走在安河古镇一条宽约五六米的所谓街道上,遇到七十多岁的杨增发和解小芳老俩口,他们依然在古镇上居住着。看见了我们,急忙放下搬了一半的布品货物,热情地给我们打开房门,让进去参观他们的老式土木结构瓦房,并自豪地告诉我们,延安的一个市长也曾经前来参观过摆着实木制作的货架的老屋。房檐下,有两个烧柴火的锅灶,烟火燎黑了的灶火口,印证着在撤乡并镇后的安河还有人延续着绵延不绝的乡愁,还有头发苍白的老人每天在黄昏时分,坐在门槛下的石阶上,扭头远远地望着前滩桥头上,是否有远方的亲人回来,盼望着哪怕是来个过路的陌生人也好,能啦上几句闲话,为留守的孤独老人解解心焦……
我坐在戏台下阴凉处,擦完满头大汗后,来到凉粉摊吃着充满家乡味道的荞麦凉粉,地方方言语音浓重的话语怎么听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临走再买了一斤看了就要流口水的油条,也算是小小地消费了一下,支持了古会吧……
短暂的三天古会很快结束后,仅住三五户且大多是孤独寂寞的老人的安河古镇又要回归到安静得怕人的日子里。
过境路上偶有汽车疾速驶过,散落的树叶纸片被卷起四处飞落。倒塌了的破房烂窑是那么的刺眼,昔日辉煌的安河古镇将来又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