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一入深秋,可能是东海敖广不小心患了感冒,喷嚏打个不停,人们只能蜗居室内,无法欣赏秋天色彩之绚丽,五谷之丰登,硕果之飘香,不免有点窝火。瞌睡支枕头,一日,洧水岸边群主白文峰打来电话,邀请参加在汾西县举行的“临汾市十佳青年作家颁奖暨长篇小说《关子爷河》研讨会”。欣然前往。
首次到汾西县,心情有点激动。出发那天,天公作美,太阳捉迷藏似的时而出来一下,给人爽快的感觉。跨过黄河大桥,红色的宝马很快进入吕梁山区,两岸层林尽染,红的似火、粉的像霞、黄的金亮、紫的耀眼,各种形态的枫叶随风舞蹈,尽力展示着婀娜的身姿。置身如画的美景,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没有丝毫的疲倦之感,急切的盼望着快点到达汾西县城。
县作协主席孟黎明先生来迎接我们,老远就伸出双手。我和孟主席有过一面之交。去年,孟主席带领汾西县文学爱好者来延安采风,我们聚过一次,相谈甚欢。知道孟主席著作等身,有20余部中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面世,多篇作品入选《当代散文大辞典》《中国作家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等作品集,其中《柳家沟的变迁》《太行深山中的一颗明珠》等作品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小说选刊》笔会二等奖。长篇小说《古刹枪声》被改编为电影《谍莲花》,由朱时茂监制、陈佩斯主演在全国上映。这样一位知名作家来迎接我们,他握着我的手,问起我的半成品小说《金朴鸽》的修改进展,我受宠若惊。
来到会场,颁奖活动进入文艺节目展演阶段,杨贵妃似的美女主持隆重介绍我们时,掌声雷动,汾西人的热情顿时扑面而来。两天的活动中,孟主席对我们热情备至,吃、住、参观面面俱到。参观中,他走在我们一起,对我们不懂的语言、风俗、历史耐心讲解,使我们没有把遗憾留在汾西。
第二天中午,我们要赶路,提前告退。作为会议主办者的孟主席,撂下在场客人,一直把我们送到楼下,送上汽车。我们的车启动了,他还站在路边向我们招手送别。汽车缓缓离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什么时间再次组团,看望热情好客的孟黎明主席。
可能是组织者有意安排,晚饭我们和临汾市作协主席张行健坐在了一张桌子上。第一次相遇,他身上充满着学者的气质吸引着我。一米八零以上的大个,笔挺的浅灰色西装,盖耳的长发,厚厚的眼睛,高高发亮的额头显示着睿智。我知道,市作协主席是正处级干部,可在他身上感觉不到任何一点官气,和我们几个延安来的人一见如故,很快融在一起。他谈吐文雅,能把抽象的文学概念说得通俗易懂。交谈中得知,张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首届签约作家。从1983年起,先后在《人民文学》《黄河》《青年文学》《中国作家》《当代小说》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短篇小说50余篇、中篇小说40余部、散文百余篇、长篇小说3部,500余万字。作品曾获人民文学奖、山西文学奖、黄河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得知他取得的这些成绩,我们肃然起敬,提出了我们平常阅读中遇到的疑惑。张主席有问必答,始终是商量的口气,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气氛十分融洽。在白文峰的怂恿下,我竟然用拦羊嗓子回牛音唱了陕北民歌《赶牲灵》和《三十里铺》,张主席鼓掌、点赞。我们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距离感,讲路遥,讲陈忠实,讲贾平凹。张主席对其作品进行了中肯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面对面交流,就我个人而言,对陕西三大作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张主席得知我也试着写小说时,给予极大的鼓励,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一些注意的问题。我深感获益匪浅,这趟汾西之行没有白来。
第二天的参观中,张主席和我们像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我暗忖,这可能是山西人热情好客的另一种表达。当然,我们提出和他合影时,张主席愉快的接受了,特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
李燕,多才多艺,她不光节目主持的好,对人也十分热情,是一个非常会学习的人。第二天早饭时,李燕和我们坐在一起,她笑着说:我特别爱听你们陕北土话。我自然高兴,就用纯粹的陕北方言和她交流,免得说夹杂方言的醋溜普通话难受。
为接待参会文友,汾西作协的朋友费尽了心思,每道菜几乎不重,都是本地特色。李燕自然成了免费的解说员,菜的起源、演变、特色、味道等说得清清楚楚,真正感觉到我们吃的不是饭,是文化。令我惊奇的是,李燕对陕西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这个陕西人汗颜。她从汉唐文化讲起,说陕西语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推动,讲唐诗的发展和特色,给我们吟唱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她演唱的那样娴熟,那样深情,把两首诗的感情更充分的表达出来。
李燕是一位学者型的热心人士,她主持了汾西县许多重大活动,帮助编写了汾西县许多重要景点的解说词,多次培训解说人员,使他们不仅知道景点呈现的外在景观,而且知道景点的前世今生。能认识这样一个热爱汾西、了解汾西,并愿无私奉出的李燕真是高兴。下次到汾西,一定拜会李燕,了解更加真实的汾西。
郭涧笙一位非常帅气的后生,活动中跑前跑后,对每一位客人都是笑眯眯的。当我们得知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著有《汾西纪事》时,向他索书,他竟有点腼腆,还是愉快的答应了。我们要他签名时,开始以自己的字不好为由而婉拒。在我们再三恳求下,他拿起宾馆前台的油笔,一行遒劲有力的行书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笑着说,说你的字不好,我以后就不敢写字了。通过《汾西纪事》,可以弥补我们对汾西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不足,这是弥足珍贵的。谢谢涧笙。
汾西之行是短暂的,对汾西的了解是肤浅的,但印象是深刻的,特别是汾西人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