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严肃文学作品的读者,是否要比看网络小说的“高级”?同样是文化研究,按照学术传统路径深埋于文学经典世界的学者,是否比专注网络文化研究、甚至关注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学者“水平更高”?
国际文化研究学会(ACS)第12届双年会正在上海大学召开。作为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专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青年学者和在校大学生参加。与会青年试图将自己真正关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议题纳入正统的学术范畴开展讨论。
看网文、打游戏、用表情包“斗图”……这些让当代青年感到十分日常、无比亲切的行为,其实都属于 “青年亚文化”研究范畴。不少学者直言:那些貌似还居于边缘位置的青年亚文化,固然与主流文化之间还存有一定距离,甚至还不能被接受和理解,但其实也是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故此,如果说文化研究中也有一条看不见的 “鄙视链”的话,那现在,是时候摒弃了。
受青年人追捧,但未必被学术界深耕
在知识浪潮袭来的当下,青年与文化研究都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研讨会上,在围绕“青年亚文化”这一学术话题做报告时,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80后青年教师王昱娟和大家分享了手头的一则大学生文学阅读调查报告。
一份在西安、上海两地三校开展的阅读问卷调查显示,在“读得最多的文学作品类型”这一选项中,选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以及网络文学的学生比例 (注:最多选3项)分别是28.8%、38%、49.9%和 52%。
这一结果和王昱娟基于课堂教学的观察是一致的:每个新学期,她都要给新生做随堂小调查,问及中文系学生“是否有文学阅读习惯”时,举手者寥寥;而当问“是否读网络小说”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读过。
“虽然青年学生中,网络文学的受众众多。但在学术界,真正甘愿深耕这一领域、将其作为严肃学术问题开展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太多,已经成名的学者愿意转向的更少。”王昱娟坦言。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或和学术研究中的隐形“鄙视链”有关:一般而言,在大学中文系,无论是文学研究的领域、理论,还是方法,都是自成体系的。具体到研究领域的设定,很少有学者敢脱离主流的框架而冒险。
“作为大学教师,我和很多学生一样也在追热门电视剧和网剧。我可以和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眼下热播的 《延禧攻略》,但这样的话题,是不太会正儿八经地拿来和我的同行、尤其是比我辈份更高的学者讨论的。”
再比如,在如今网络文学细分市场中,玄幻小说的拥趸占比相当大。西北大学青年教师高翔认为,玄幻小说所针对的大部分目标读者,更愿意采用非消费或低消费读小说的方式,寻找意识上的快感来替代消费快感,而小说文本则是远离现实逻辑和符号表征系统的内容以便产生强烈的异托邦体验感。
有与会学者指出,不只是玄幻小说,各种受青年人追捧而暂不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接纳的文学文化,其实都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应被简单地排斥在研究之外。
当下文化研究应对青年文化现象做出深刻解读
有意思的是,同样参与 “青年亚文化”的学术讨论,和 70后、80后大学教师相比,90后大学生在选题设置上,要大胆多了。比如,与会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蔡美佳就分享了她对于表情包斗图的见解,“斗图并不仅仅是娱乐,在网络空间中,借助表情包所同时完成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本身就体现了网络社交文化的特质,也是新一代青年参与社会讨论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李杭洋分享了他对文身的见解。他的一位好友是音乐爱好者,曾在脖子上文过一个巨大的音符,并把这当作青年人在身体上继续书写自我的方式。有意思的是,好友后来要去参加实习了,感觉太显眼的文身在职场上不适合,于是贴了一块胶布掩盖,而在最后踏入职场前,他选择了洗掉文身。
在不少学者看来,从图像、身体到时尚潮流,青年亚文化也从某种角度体现出青年的现实特征,且青年亚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下的文化研究者应正视在新媒体技术更迭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青年亚文化现象,对其精神内核做出深刻的解读和分析。
“看网文、追新剧,对文化研究者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件可以尝试甚至还会变得很重要的事。深度介入青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基于这一基础之上的文化研究,视域会更宽广,文化批评也会显得更有力量。”王昱娟说。